1. 简单百科
  2. 黎介寿

黎介寿

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是一位中国外科医生,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出生于湖南浏阳,曾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和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于1949年毕业于南昌医学院,并在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住院医生。随后,他在华东军区医院担任外科医师,并于1951年加入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

1971年,黎介寿牵头成立了普通外科肠外瘘治疗组,逐步掌握了肠外瘘系列疗法,挽救了许多濒危病人的生命。在吉林长春的后方医院,他担任了第二手术队副队长。黎介寿在职业生涯中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华东军区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外科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二科主任军医、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主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任医师。他还在1993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并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他被聘为南京军区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导师。黎介寿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特别是在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卓越的效果。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黎介寿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人物简介

黎介寿,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军队江苏省重点学科(实验室)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等。

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尤其对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有丰富治疗经验与卓越效果。

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

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中国医师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称号10余次。2009年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为黎介寿院士记一等功。领导的团队,2011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央军委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2013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192178号小行星为“黎介寿星”。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24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在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黎父灵光一闪,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1934年,黎父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市

1942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到医院当了练习生——管吃住,边工作边学习,来年再报考医学院。

1943年8月,黎介寿考取国立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9月,黎介寿进入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

1947年7月1日,黎介寿如愿分到南京中央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年仅23岁,就已经成了医院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1950年6月,黎介寿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医师。

教育经历

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4月,完成了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10月进行亲体供肠肠移植,从而完成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2009年5月,和他弟弟黎磊石又荣获一等功。

从政经历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寿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从此致力于国家、军队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胃肠外科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先后任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医药卫生专业评审组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创伤学会常务理事、中外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顾问等职。

突破传统开创未来

他是中国肠瘘治疗先行者。60年代创造性提出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0年代提出“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研究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迄今为止,他所领导的研究所接收的960例肠瘘病人,治愈率高达92.6%;625例手术的成功率为99.1%,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著书立说硕果累累

黎介寿教授成果丰硕。先后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国家科学大会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奖24项,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与“何梁何利基金奖”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百篇。担任13卷2000万字巨著《手术学全集》的总主编,出版专著8部,参与21部著作的撰写工作。

精于管理倾心育人

黎介寿教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擅于管理。在他的领导下,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自1979年成立专科中心至今,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进展。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临床药理基地(营养支持专业);同年被总后卫生部批准为全军普通外科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普通外科人材的培养。他要求外科医师要做到三会:“会治病,会科研,会讲课”,并提出了“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的12字教学原则。他常说:“看到学生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临床治疗上,他更是热情传帮带,他在从事繁重的大学临床教学的同时,培养了近60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有近300名中青年专业人才现已成为军队或地方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医疗科研骨干,使事业保持了经久不衰的发展势头。

人物逝世

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黎介寿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家世背景

黎介寿的父亲黎溥棠,母亲黎周霞。在家排行第五,第二子。大姐黎民,大哥黎鳌,二姐黎中,弟弟黎磊石。1934年大姐黎民因感染伤寒病逝。1937年父亲黎溥棠因病在杭州市逝世,年仅45岁。黎周霞、黎、黎中、黎介寿、黎磊石将黎溥棠的遗体由杭州运到上海市,再从水路运抵长沙市。黎溥棠去世后,黎溥棠的哥哥黎赞唐担负起抚养黎溥棠全家之责。

黎氏三兄弟

黎介寿与同胞兄弟黎鳌、黎磊石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黎氏三兄弟”。其中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弟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情感生活

1954年08月黎介寿与程颖士结婚。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2年03月,成功救治一名患绞窄性肠梗阻的14岁男孩,开始了漫漫肠疾研究之路。

1968年08月,创造性提出“肠营养支持”疗法。

1970年03月,通过“负压引流加腹部冲洗”的方法,治愈大部分肠瘘病人的感染问题。

1971年02月,在中国首次将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

1991年11月,为杭州女青年陈航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后来,陈航于1999年成功生下一女婴,成为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1994年03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技工学校的教员杜新平因阑尾手术引起了肠粘连。黎介寿为她进行了小肠移植,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把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被列入1994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01月,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月,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战伤救治理念,大大提高了伤员救治成功率。该课题被列入全军“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1年01月,填补了亚洲在肝肠联合移植领域的空白。

2003年04月,成功开展亚洲首例人的同种异体肝及肝肠联合移植手术。10月,完成亲体供肠移植手术,全面进行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2010年06月,带领团队完成首台手术机器人胆囊切除术。07月,推行的“损伤控制性救治模式”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卫勤演练中成功对接,伤员通过率提高了一倍。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黎介寿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

人才培养

1982年07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开设短训班,培养本科生。

2000年05月获南京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2011年02月领导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

1995年01月01日带领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晋升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2000年06月领导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成为全军首批10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

社会任职

人物影响

2014年4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

人物事迹

2013年,中央及6省市新闻媒体赴南京采访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新闻宣传协调会在京召开。

2013年,中央新闻媒体集中突出报道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全国军地英模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

2013年,全国医学科研和医疗界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军区举行。

2013年09月,在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联合举行的全国评选中,荣“中国大医精神代表”,并出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弘扬大医精神,抵制不正之风”高峰论坛

2013年12月,被评为“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人物评价

黎介寿为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在中国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中南大学评)

黎介寿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在民族危难和重大灾难面前,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医疗队,救治过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大批量伤病员;他从医70多年来,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鲐背之年仍忘我奋斗在科研和临床第一线,堪称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楷模。(中国军网评)

参考资料

解读兄弟院士的人生选择 (2).人民网.2024-01-05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4-01-05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2021-11-09

黎磊石.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1-0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1-06

著名外科专家黎介寿院士逝世,“一门三院士”缔造传奇.澎湃新闻.2023-01-31

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黎介寿逝世.南京大学.2024-01-09

2013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和特别奖评选揭晓_新浪军事.新浪军事.2022-01-05

重磅!东部战区总医院黎介寿院士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2-01-05

著名普外科专家黎介寿院士受聘为我校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新闻网门户网站.中南大学新闻网.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