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属属鞘翅目,象鼻虫科。以山区、丘陵岗地为害较重。除为害梨外,还为害苹果、桃、李、枇杷等果树。成虫、幼虫为害果实,梨芽萌发抽梢时,成虫取食嫩梢、花丛成缺刻。幼果形成后即食害果实成宽条缺刻,并咬伤果柄。产卵于果内。幼虫孵出后在果内蛀食,造成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14毫米,紫红色有金属光泽。体密生灰色短细毛。头部向前延伸成管状,似象鼻。前胸背板有不很显著的“小”字形凹陷纹。
幼虫
老熟幼虫长约12毫米,黄白色,体肥厚,略弯曲,无足,各体节背面多横皱,且具微细短毛。
卵
长1~5毫米,椭圆形,乳白色。
蛹
长椭圆形,长7~8毫米,初乳白色,近羽化时淡黑色。
发生规律
一年1代。以新羽化的成虫在树干附近土中7~13厘米深处的蛹室中越冬。亦有少数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在土中羽化为成虫,第二年出土为害。4月上旬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为害,梨果拇指大时数量最多。食花果,经1~2周,5月上旬交尾、产卵。卵期前后达2个月。
5月中、下旬为盛期。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在果面上咬一小孔产卵,并分泌黏液封闭孔口。产卵处呈黑褐色斑点。每果产卵1-2粒。一雌虫最高可产卵150粒左右,卵1周左右孵化。幼虫即于果内蛀食。由于果柄被咬伤,养分和水供应不足。果皮皱缩显畸形,不久被害果脱落,以产卵后10~20天脱落最高。幼虫继续在落果中蛀食,老熟后脱果人土,作土室化蛹。
一般6月下旬始人土,7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陆续羽化,在蛹室内越冬。成虫有假死习性。
防治方法
1、5—6月利用成虫假死习性,在树下人工捕杀。特别是在降雨之后。
2、6—7月间及时拾地上落果并打落被害果,消灭幼虫。
3、3月上、中旬成虫出土初期于树冠下地面撒施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敌百虫。用0.75—1千克药拌15~2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触杀出土成虫。
4、药剂防治。成虫发生盛期,每隔10—15天喷药1次,连续2次。有效药剂有80%敌敌畏800—1000倍液、50%磷胺乳剂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液。5月上、中旬重撒一次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