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野棉花(学名: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ex DC.),是毛茛科银莲花属一年至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资源丰富,主要生长在中国云南、甘肃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南部等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北部也有一定的分布。
野棉花多生长在山地草坡、沟边或疏林中。它的植株高60-100厘米;根圆柱状或圆锥形,茎直立;基生叶簇生,茎生叶对生,叶片心状卵形或心状宽卵形,边缘有小牙齿;花葶粗壮直立,有密或疏的柔毛;聚伞花序长20-60厘米,2-4回分枝;苞片3,形状似基生叶;花梗细长,花芽下垂,开时直立;萼片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外面密生白色绒毛,内面无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萼片长度的四分之一,花丝丝形;雌蕊圆锥形,除柱头外遍生白细毛,柱头长方形;聚合果球形,瘦果多数,有细柄,密生白色绵毛。花期在5-10月,果期在8-11月。
野棉花具有祛风、散、利湿、驱虫等功效,可用于跌打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肠炎、灭蝇蛆等。它在医药卫生、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能起到抗菌、镇痛、害虫防治、重金属富集等多种作用。此外,野棉花也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观赏性野生植物,具有生性强健、秋季开花,管理粗放,覆盖性好的特点。
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00厘米,茎、叶柄、花均带白色绒毛。根圆柱状或圆锥形,表面棕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钩纹,根头部分分枝多。茎直立,叉状分枝。基生叶簇生,2-5,有长柄;茎生叶对生,叶柄短,叶片小。叶片心状卵形或心状宽卵形,长11-22厘米,宽12-26厘米,顶端急尖,3-5浅裂,边缘有小牙齿,上表面绿色,疏被有短而糙的绒毛,下表面灰白色,背面密被白色短绒毛;主脉掌状;花葶粗壮直立,有密或疏的柔毛;聚伞花序长20-60厘米,2-4回分枝;苞片3,形状似基生叶,但较小,有柄;花梗细长,花芽下垂,开时直立;萼片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外面密生白色绒毛,内面无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萼片长度的1/4,花丝丝形;雌蕊圆锥形,除柱头外遍生白细毛,柱头长方形。聚合果球形,瘦果多数,有细柄,密生白色绵毛。花期5-10月,果期8-11月。
其根木栓层由数列细胞组成,且细胞多破碎;外被落皮层,皮层和韧皮部有众多筛管和纤维束,形成层呈环状,由3-5列细胞组成,细胞呈扁长方形,木质部放射状排列;茎横切面维管束散在,于近皮层处排列成环状,大小不一,中心部位排列稀疏;野棉花叶主脉是外韧型维管束,导管散,纤维壁薄,略木质化。主脉上表皮细胞长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圆,细胞壁厚,细胞外侧有单细胞非腺毛,内侧有1-3列厚壁细胞。栅栏组有2层细胞,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形成气室。
生长环境
喜温暖,也耐寒,但在气温低于0度停止生长,怕炎热和干燥,每年夏季和冬季处于休眠和强迫休眠阶段。此花要求日光充足,土壤富含腐殖质且稍带粘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海拔1200-2700米)、四川省西南部(米易县,海拔1800米)、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南部(2200-2700米)。生山地草坡、沟边或疏林中。在缅甸北部、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野棉花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具有观赏性野生植物,具有生性强健、秋季开花,管理粗放,覆盖性好的特点。可作土农药,灭蝇蛆等。3野棉花茎、叶、根具有很强的铀富集作用。
主要成分
相关研究表明,野棉花全草中主要含有芳香油、内、糖苷、氨基酸和糖类等成分。
挥发油
野棉花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类成分,主要以酯内衍生物形式存在,包括β-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和三萜类。有以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3-辛酮、豆甾-4-烯-3-、α-烯、甲氧基苯基、d-柠檬烯和豆甾醇等为主要成分。
苷类
野棉花中含有大量三萜皂苷、毛茛苷和甾体皂苷。一般而言,多数皂苷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具有起泡沫性质和乳化剂作用,能用作清洁剂。。
内酯类
谭文红等在野棉花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香豆素,野棉花含有白头翁素等。
氨基酸
保护现状
野棉花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参考资料
野棉花.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8
野棉花.植物智.2024-07-28
野棉花.科普中国.2024-08-11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