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陆军 Tactical 导弹 System,简称:ATACMS)是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一款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代号为MGM-140。它具有多种终点效应、较高的命中精度、灵活的战场机动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等特点。
ATACMS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的“突击破坏者”技术演示计划,该计划后来与陆军和空军的“集团军作战支援战术导弹系统”(CSWS)计划和“常规防区外武器”计划合并,演变成了“联合战术导弹系统”(JTACMS)发展计划。最终在1984年美国空军退出后,改名为“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计划继续发展,主要由洛拉尔·沃特公司负责研发。
1986年,ATACMS进入全面工程研制阶段。1988年,ATACMS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90年,ATACMS完成研制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2015年,美国陆军授予洛马公司一份7800万美元的合同,旨在改进升级陆军战术导弹系统。2016年,美国重启了洛马公司的生产线对ATACMS导弹进行延寿。
ATACMS作为单级固体酒精弹道导弹系统,其弹体短粗(长细比较小),尾部有4片尾翼,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早期为捷联惯性制导,后期加上了GPS修正。该系统没有专门的发射装置,主要是集成在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和M142“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内使用。系统配套的导弹主要有三类战斗部,分别为普通子母式战斗部、智能反装甲子母式战斗部和整体式战斗部。ATACMS具备作战效能高、战场生存力强、机动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还衍生出了M39、M39A1、M48和M57等多种改型。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ATACMS的发展,名义上是从1983年开始的,实际上一些重要技术的攻关,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根据“空地一体”(Air Land Breaker)的作战理论,开展了一个名为“突击破坏者”(Battle Breaker)的项目,目的是探索一种能够探测识别和摧毁前沿装甲集群目标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战斗部要配备具备末制导的弹药,目标指示则由机载远程监视和控制雷达负责。而在同一时期,美国陆军和空军也在进行远距离大面积反装甲弹药方案的论证研究,其中陆军开展了“集团军作战支援战术导弹系统”(CSWS)计划,空军开展了“常规防区外武器”计划。最终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协调下,这三个项目整合成了一个名为“联合战术导弹系统”(JTACMS)的发展计划。
美国洛拉尔·沃特(Loral Bought)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公司分别以“长矛”地地战术导弹的改进型(即T-22导弹)和“MIM-104防空导弹”地空导弹的改进型(即T-16导弹)参加“联合战术导弹系统”计划的竞争。T-22导弹采用子母式战斗部,有两种子弹方案,一种是由通用电气动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研制的带红外末寻的子弹药,各重11kg,弹径10cm,毁伤部件为空心装药;另一种是美国阿芙科(Avco)公司研制的带双色红外导引头的子弹药,各重2.7kg,弹径9.5cm。T-16导弹的战斗部也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子母式的,另一种是“飞碟”式的。经实弹飞行试验,T-22和T-16导弹方案都能满足JTACMS的性能指标要求,但由于与之相配套的侦察雷达系统方案迟迟不能确定,所以导弹方案被暂时搁置。
1984年5月,由于任务需求和性能要求差别明显,美国陆军和空军决定放弃联合研制,根据各自需要分别发展自己的战术导弹系统。鉴于苏联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已装备部队,美国陆军急需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以换装在役的第二代导弹“长矛”,因此陆军决定继续单独推进JTACMS项目。1985年,美陆军决定对JTACMS方案进行调整,将洛拉尔·沃特公司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多管火箭弹发射系统)进行改造,使之能发射地地战术导弹。接着又对T-22导弹方案进行修改,以适应发射系统的上述变更,航空武器系统的代号也由“集团军作战支援战术导弹系统”(CSWS)改为“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
研制历程
1986年,ATACMS进入全面工程研制阶段。根据签订的初期生产合同,1988年,进行了包括首飞在内的6次飞行试验;1989年1月和6月,分别进行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各10次研制性飞行试验;之后又进行了15次作战飞行试验。1990年,ATACMS完成研制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计划于1992年装备美国陆军。
随后,美国军队对ATACMS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尤其是战斗部种类不断增加,陆续开发了包括杀伤爆破弹头、聚能穿甲弹头、摧毁硬目标和地下目标的钻地弹头、攻击机场跑道的集束式集束炸弹头,以及末寻的制导子母弹头等多种弹头。美军还对ATACMS的制导系统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不但融入了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而且还使发射系统能与美军通用数据链和无人机等相关探测传感器相链接,使得导弹命中精度进一步提高;同时,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也更好。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海军决定利用ATACMS技术发展自己的战术导弹系统NATACMS,保留了ATACMS的90%以上的部件,仅对原导弹的尾部及弹翼作了某些修改,以适应利用海军在役武器平台进行发射。为确保ATACMS顺利移植到海军,安排了一系列的相关试验,特别在1996年11月21日,成功地利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发射了一枚试验弹。NATACMS的性能与ATACMS的BlockⅠA相当,其战斗部为300枚M74型子弹药,重约390kg。
此外,除了在垂直发射系统中发射ATACMS导弹外,美国还考虑在潜艇中发射ATACMS导弹。“俄亥俄州”级潜艇改装计划中,为装配BGM-109巡航导弹开发了全垂直多管发射筒(MAC),而下一阶段的“超级MAC”将装载ATACMS。一个“超级麦金塔”可装6枚ATACMS。导弹被分两层装填,每层3枚。不过最终海军版的各种ATACMS项目都未能完成研制,也没有实现量产和装备部队。
2015年,美国陆军授予洛拉尔·沃特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一份7800万美元的合同,旨在改进升级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两家公司称,该项目将研制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ATACMS系统,仍采用BlockⅠ型ATACMS系统早期生产的硬件。此外,在满足陆军远程精确打击需求的同时,不会留下未爆炸的弹药。该项目将对改进后的ATACMS系统进行飞行试验,于2016年初生产。2016 年,美国重启了洛马公司的生产线对ATACMS导弹进行延寿。
生产历程
1989年2月,美国陆军购买66枚初期型导弹及相关设备。1990年,ATACMS完成研制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90年11月,美国陆军发出了318枚标准型陆军战术导弹(BlockⅠ)的订单,后来也改进了第一批66枚中的55枚,使其能达到BlockⅠ的水准。1991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陆军当年采购318枚导弹的计划,并且批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92年生产411枚导弹,1993年生产407枚导弹。截至1994年,美国陆军已接受1000枚。截至2015年,洛拉尔·沃特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共计生产了3700多枚ATACMS。
基本设计
外形
ATACMS在战术导弹中是体积较小的,因此,其雷达反射面积也比较小。它作为单级固体酒精弹道系统,弹体短粗(长细比较小),头部呈钝弧形,尾部有4片可折叠的、正交布局的尾翼(其形状特殊,前后缘均后掠,整体呈不规则五边形),整体收敛成船尾形以减少气动阻力。
动力装置
ATACMS采用一台由大西洋研究公司(ARC)研制和生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壳体由萨金特工业公司提供,壳体材料为钢,采用深拉伸成形工艺制造(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工艺),该工艺不仅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性能,而且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发动机装药为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复合推进剂。
制导装置
ATACMS的导航早期采用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Honeywell)防务系统公司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包括一个H-700-3A环形激光陀螺、3个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和一台数字计算机)加雷达指令修正的方案(部分子弹带末寻的导引头装置)。后来增加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形成惯性/卫星组合制导。陆军还曾计划使用改进的护轨Ⅴ(GuardrailⅤ)、快速搜寻Ⅱ(Quick LookⅡ)、先进合成孔径雷达系统(ASARSⅡ)和无人飞行器等手段对导弹飞行中段进行辅助定位和修正。
发射装置
ATACMS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专门的发射装置。初期导弹利用美国军队装备的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式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进行发射。2个发射箱各装1枚导弹。导弹的装运箱可快速拆卸。该发射车采用M2步兵战车底盘,既可装备2个导弹发射筒模块,也可装1个发射筒模块和6个火箭弹发射模块。
发射箱采用模块化的集装箱式发射-存储器,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更换或与火箭弹的发射模块进行组合。除发射箱外,发射车上还装载了装填和卸弹用的双臂式吊车、发射操作一体化火控系统、地面导航系统、参数稳定器、动力系统、通风系统、乘员三防服装及抗核加固设备。其火控系统由火控装置、遥控发射装置、定位定向系统、电子装置和火控面板等组成,能完成射击诸元计算,控制瞄准和射击,不间断确定炮车的位置,以及控制更换发射箱的任务。因此,ATACMS发射车具有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此外,美国多管火箭系统(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的最新成员——M142“海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HIMARS)也完全兼容ATACMS。““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系统采用M1083系列5t级中型(6x6)战术车辆底盘,发射架安装在车辆后部,其上既可装填一个能储运发射6发火箭弹的发射箱,也可装填一个能储运发射一枚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的发射箱。“海马斯”可用C-130运输机空运,并在到达后的15min内完成作战准备。
战斗部
ATACMS主要发展了三类战斗部:一类是普通的子母式战斗部,一类是智能反装甲子母式战斗部,还有一类是整体式战斗部。
普通子母式战斗部
这类战斗部内装填的是M74型子弹药,它由母弹抛出后,引信起爆将其炸成无数破片直扑拟毁伤目标。M74式子弹药有网球般大小,直径约60mm,重约0.6kg,爆炸后约产生880块~1200块金属破片(大部分破片是预制在其内部的,用钨合金或铬合金等材料制成),杀伤半径约为15m。此外,由于在子弹药中掺有金属锆这类成分,因此,在毁伤目标时还会产生燃烧效果。携带950枚M74型子弹药的单枚ATACMS导弹,所形成的破片会散布到长轴250m、短轴为100m左右的椭圆型区域,覆盖面积约为3.3万m2。据计算分析,一个装备9辆发射车的ATACMS导弹连,对面目标一次齐射的杀伤效果,相当于33个155mm高爆弹炮营的一次齐射792发榴弹对同一面目标的杀伤效果。
智能反装甲子母式战斗部
智能反装甲子母式战斗部是原计划配备ATACMS的一种智能战斗部,它主要是依靠抛撒智能反装甲子弹药(Brilliant Anti-Tank,BAT)来攻击敌人,这种BAT子弹药长为91.4cm,弹径为14cm,翼展约为91cm,质量约为20kg。采用串联聚能装药,自身没有动力推进装置,弹体中部设有四片可折叠的弹翼,在各弹翼的末梢装有可伸缩的声探测棒(声探测天线)。在弹体的尾部设有四片弧形尾翼,未张开时收于弹体周围。弹体最前面为红外或雷达导引头,是末制导的核心设备。后来又对该型子弹进行了改进,采用毫米波/红外双模导引头。最终计划配备BAT子母战斗部的ATACMS block II并未进入量产,美国军队也没有采购和装备。
ATACMS子母战斗部是借助气囊进行子弹药抛撒的。该方法有内燃气和外燃气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有内燃气发生室和气囊组成,后者主要由外燃气发生室、燃气导管分配系统和气囊组成。相比较而言,内燃式结构更简洁,抛撒动作更可靠。在母弹到达抛撒点时,点燃点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和灼热的固体颗粒进入气囊内的燃气发生室,点燃其中的含能药物;随着所产生燃气的积聚,发生室内压力不断升高;在达到设定值时,燃气冲破燃气发生室的限压膜片而进入气囊,其内压力逐渐变大,并通过子弹托架作用到子弹上,再传递到弹上;当气囊压力足够大时,弹箍从其最薄弱处迅速断裂;由于子弹的约束被解除,燃气聚能借助气囊而快速释放,使子弹运动加速,瞬间被抛撒出去。含能药物再燃气发生室内燃烧,所产生的燃气进入气囊。这样,在燃气发生室内是一个高压燃烧区,在气囊内是相对低压膨胀做功区。于是既保证含能药物在高压下可靠燃烧,又使得外载荷较平稳地加到子弹上,有效地降低了子弹的抛撒过程。
整体式战斗部
ATACMS系统从ATACMS QRU版本开始,其战斗部不再使用子母式战斗部,而是改用单一的整体式高爆战斗部。它具体是直接采用了AGM-84反舰导弹配备的226公斤的WDU-18/B穿甲高爆破片战斗部,该战斗部在配备ATACMS后,重新被命名为 WAU- 23/B战斗部。
性能参数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ATACMS block I(M39)
ATACMS block I是最先服役的型号,编号MGM-140A,型号名也称M39。该版本的射程是165公里,制导只有以H-700-3A环形激光陀螺仪为核心的惯性制导系统,战斗部是子母式战斗部,携带950枚M74反步兵/反坦克(APAM)子弹药,单枚弹的抛撒覆盖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182.9米×182.9米),属于典型的面积杀伤武器。
ATACMS block IA(M39A1)
ATACMS block IA是Block I的发展型,也是ATACMS后续发展的基础,其编号MGM-140B,型号名也称M39A1。 Block IA也是子母式战斗部,但是它将M74子弹药从950枚减少到300枚,并优化了气动外形以减小飞行阻力,从而将射程提高到300千米。虽然射程获得了成倍提升,但是子弹药的覆盖面积只有Block I的1/3。因此Block IA在打击精度上做了提升,它的制导系统除了惯性制导外,还加入了GPS卫星修正。
ATACMS block II(M39A3)
ATACMS Block II,编号MGM-140C,型号也称M39A3。它主要是配备智能反装甲子母式战斗部,单枚可携带13枚BAT智能反坦克子弹药,射程约145千米,较Block I略有下降。 BAT的释放分配器采用内外双环结构,外环可以容纳10枚BAT,内环可以容纳3枚,释放过程由顺序界面单元(SIU)控制。最终ATACMS block II并未进入量产,美国军队也没有采购和装备,该改进项目于2003年被取消。
ATACMS block IIA
像Block I 发展为Block IA一样,ATACMS Block IIA也是对block II的战斗部进行了改进,将13枚BAT子弹药减少为6枚改进型BAT(IBAT),从而将射程提高到280千米。和Block II一样,Block IIA也没有进入量产,也于2003年被取消。
ATACMS block III
ATACMS Block III是90年代初期计划发展的头体分离版本,弹头由三叉戟IID5的MK4再入载具改进而来,改进后的重量为215公斤,内部改为装填高爆装药。该型号最终未能实质推进。
ATACMS Block IVA
ATACMS Block IVA是以Block IA为基础发展的单弹头版本,编号MGM-140E。该型号改用了AGM-84反舰导弹的226公斤的WDU-18/B穿甲高爆破片战斗部(被重新命名为 WAU-23/B战斗部),于2004年10月进行首次测试,2005年4月二次测试时,改用了新的制导和控制软件,具备以垂直着角命中目标能力。它最终于2006年10月获得美国军队采购,并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部队。
ATACMS QRU(M48)
ATACMS QRU也获得了M48的型号称谓,它也是在Block IA基础上发展的单弹头版本,QRU是“快速反应单弹头”(Quick Reaction Unitary)的意思,配备的也是WDU-18/B战斗部(WAU-23/B战斗部),最大射程270公里。这一改型采用GPS辅助的MGS II惯性制导平台和FMU-141/B脉冲多普勒引信(PDFuse),能够利用脉冲多普勒效应测量地面的无线电回波,从而决定引爆战斗部的高度。
ATACMS TACMS 2000(M57)
ATACMS TACMS 2000也称ATACMS T2K,编号MGM-168A,型号也称为M57。它是以ATACMS QRU为基础发展的降低成本版本,改用了新的控制舵面、固推喷管、天线、标准惯性单元、FMU-161/B引信和炸高传感器等。该型弹制导同样是惯导加GPS修正,打击误差最大在9米左右,最大射程270公里,2004年至 2013年间,共有513枚被交付给美国军队。
ATACMS MOD(M57E1)
ATACMS MOD也就是ATACMS Modification,型号也称为M57E1。它是Block I和IA老弹的升级,配备了重新设计的发动机、更新的导航和制导软件和硬件,也是使用的WDU-18/B战斗部(WAU-23/B战斗部),于2017年开始生产,首批订单为220枚。
ATACMS block XB
ATACMS的另一款头体分离改型,最大射程增加到499公里,也就是逼近美苏《中导条约》规定的不能超过500公里的红线,最终该型号的发展未能获得预算支持。
TACMS-P
该型号属于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发起的“先进概念技术演示”项目,所以缩写去掉了开头的代表Army(陆军)的"A",变成了“TACMS”。TACMS-P可以看做是用ATACMS动力段与海军研发的再入弹头组合起来的产物。海军的弹头由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为海军研制,是“海军战略系统计划”(亚种)的一部分,它最初是用于为载入大气层的常规弹头研制积累经验。原计划SSP内将安装一枚长径比较大的侵彻战斗部,在助推器分离后将进入无动力弹头飞行状态,最终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命中目标,以提高侵彻力。从2004年3月11日到2005年8月,TACMS进行了约一年半的试射,射程从136千米到220千米。最终该型号在2004年因缺乏预算而终止研发。
NATACMS
NATACMS是ATACMS的海基版本,所以项目名称缩写前增加了代表海军(海军)的"N"。它主要是用于竞标美国海军“先进对陆攻击导弹”项目,具备从舰载MK41垂直发射系统中发射的能力,最大射程满足海军要求的360公里的指标。NATACMS于1996年11月开始测试,最终该项目因美国海军将主要精力放在先进155毫米舰炮和配套弹药的发展上,所以它未能得到持续的支持和发展,最终无疾而终。
实战运用
海湾战争
美国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于1991年海湾战争中被首次投入实战使用,比原计划服役时间提前了一年,主要被用于攻击敌方后续部队和装甲集群、机场、运输队和地空导弹发射基地等大型目标。当时,美国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105枚ATACMS导弹,在整个海湾战争的42天里,美国军队先后向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阵地、防空导弹阵地、野战炮兵战地、后勤保障阵地、指挥控制通信中心和重要桥梁等高价值目标发射了32枚,全部命中目标,并取得了设计者们期望的毁伤效果。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强烈的沙尘暴严重削弱了美军的空中打击能力,装备ATACMS的部队成为战场上唯一具有全天候作战的力量。到2007年4月时,美军在伊拉克战场共发射超过450枚ATACMS,通过大量使用实践,美军认为该型武器适用于攻击点目标,造成的平民附带损伤比较小。
俄乌冲突
2023年10月17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对媒体表示,乌军首次使用了美国提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对俄军用机场设施进行了打击。乌克兰军方公布的信息显示,这次行动主要对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卢甘斯克和别尔江斯克附近的机场进行了打击。乌军称打击造成俄军至少10架米-24、俄罗斯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和卡-52武装直升机被击毁,一个弹药库和一套“甲”-S2防空系统被击中,另外还造成了俄方数十人的死伤。美国白宫当天也证实,美国军队已向乌克兰运送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2024年4月2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进一步援乌法案,决定给予基辅近610亿美元的支持,其中包括向乌移交ATACMS。4月24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确认,美国会向乌方提供的军事援助中包括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6月23日12时15分,乌军用5枚美国提供的带有集束弹头的ATACMS导弹袭击塞瓦斯托波尔。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落了其中四枚,但剩下一枚在防空系统的影响下偏转,并在城市上空爆炸。截至6月24日,此次袭击造成4人死亡,151人受伤。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9日,乌军使用6枚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导弹袭击俄罗斯境内布良斯克州一处设施。俄军使用S-400防空导弹防空系统和“铠甲”防空系统击落5枚导弹,另1枚导弹被击中。导弹碎片落在布良斯克州一处军事设施内引发了火灾,火灾很快被消防人员扑灭,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本次袭击是美国决定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制造的武器袭击俄罗斯境内后,俄境内目标首次遭美制导弹袭击。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5日,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科比表示,乌克兰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来“自卫”。他指出,美国方面已对指导方针作出改变,允许乌克兰方面使用此类武器打击特定类型的目标。
2024年12月19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乌克兰部队18日从乌境内向位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的“卡缅斯基联合企业”发动导弹袭击。经证实,乌军此次袭击使用了6枚美国制造的ATACMS陆军战术导弹以及4枚英制“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在反弹道导弹作战中,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使用S-400防空导弹系统、“山毛榉防空导弹M3”以及“铠甲”弹炮系统拦截了所有的ATACMS导弹以及3枚“风暴之影”导弹。其中1枚“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偏离了攻击目标,其坠落导致卡缅斯基联合企业区域内的建筑受损。
2025年1月16日凌晨,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针对乌克兰使用美国生产的ATACMS远程导弹和英国生产的“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对俄罗斯领土纵深发动的袭击,以及试图攻击位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盖-科德佐尔村的“俄罗斯”压缩站以破坏“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供应的行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于1月15日上午使用高精度武器对乌克兰关键的天然气能源基础设施目标进行了集中打击。成功击中的目标之一是位于利沃夫州斯特雷市的欧洲最大地下天然气储存库的地面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
Chronology of ATACMS complex creation and modernization.Missilery.info.2024-02-25
从面到点 ATACMS的螺旋式发展.知网空间.2024-02-26
Northrop Grumman BAT / GBU-44/B Viper Strike.designation-systems.2024-02-25
MGM-140E ATACMS-QRU 导弹.弹药大全.2024-02-26
Precision Fires Rocket and Missile Systems.Director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2024-02-25
Precision Guided Missiles and Rockets Program Review.美国陆军精确火力火箭和导弹系统项目办公室.2024-02-26
Lockheed Martin (LTV) MGM-140 ATACMS.designation-systems.2024-02-26
乌首次使用美制弹道导弹,俄重要目标防御压力倍增?.新华网.2024-02-28
美方:只要拜登点头,本周内就发货.环球时报-今日头条.2024-04-22
乌总统称美最新军援中将包括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央视新闻-腾讯网.2024-04-25
乌军用美国导弹袭击塞瓦斯托波尔,美国防部称“无可奉告”.参考消息-今日头条.2024-06-24
乌军首次使用美陆军战术导弹袭击俄本土 俄国防部:击落5枚.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4-11-19
白宫回应乌用美制武器袭击俄领土:紧急需要时可使用.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4-11-26
乌克兰再次使用西方远程武器打击俄领土,俄国防部警告将予以回应.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12-20
俄罗斯打击欧洲最大地下天然气储存库地面基础设施.京报网-今日头条.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