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同时也是中国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候鸟越冬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记录了超过312种越冬候鸟,这些鸟类的数量每年达到5-7万只。
形态特征
游禽
游禽是一种适应在水中游泳和潜水捕食的鸟类。这类鸟类主要包括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和雁形目,以及鸥类。其中,鹱形目和鹈形目的鹲科、鲣鸟科和军舰鸟科属于远洋性海鸟;雁形目的鸭、雁和天鹅等被称为水禽;鸥类则是介于游禽和涉禽之间的类型,既擅长游泳又具备涉禽的特点。游禽的羽毛通常厚实密集,绒羽发达,形成了良好的保温层。许多种类的尾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用于涂覆羽毛表面,起到防水的作用。游禽的腿部短而扁平,从身体中部向后延伸,这种构造反映了它们的潜水能力。一般来说,腿部越靠近身体后部的物种,潜水能力就越强,潜水深度也就越大。相反,如果腿部不太靠后,则表明它们并不擅长潜水。游禽的脚趾间有蹼,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游泳或潜水时,将双脚直伸至尾部划动,就像船桨一样。不同种类的游禽蹼的发达程度有所不同,例如普通鸬鹚鸬鹚属 carbo的四个脚趾都有蹼相连,称为全蹼足;鸭雁类的三个脚趾有蹼,称为常态蹼足;鸥类的蹼不太发达,称为凹蹼足;还有一些种类的每个脚趾两侧都有一朵莲花状的皮褶,称为瓣蹼足。
涉禽
涉禽是一类适应在浅水或岸边栖息生活的鸟类。它们的身体结构使它们能够适应在水边捕食的生活习性。涉禽的嘴、脚和颈部相对于其他生态类群的鸟类来说更为修长。它们的腿长适宜涉水,腿的长度决定了它们能够涉水的深度。涉禽的胫部和跗跖部通常覆盖着角质鳞片,没有羽毛,便于在水中行走。它们的脚趾间有时也有蹼,但这不同于游禽的全蹼,而是仅存在于趾间的基部,称为半蹼或微蹼,主要用于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方便在湿地上行走。一些种类的脚趾特别细长,能够在莲叶或浮萍上快速移动。涉禽的尾巴通常较短,大型种类的翅膀宽阔,可用于短距离翱翔;小型种类的翅膀短而尖,飞行速度较快,体羽颜色多为灰色或褐色,与沙地和泥沼的颜色相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涉禽一般在树木、草丛或岩石缝隙、屋顶等地筑巢,巢穴简单,通常只是在水边的地面上挖一个小坑,不需要额外的巢材填充。然而,它们的蛋壳颜色与周围环境非常相似,难以被察觉。涉禽的幼鸟孵化出来后就能够独立行动,因此属于早成鸟。涉禽大多是迁徙性的,它们通常在北半球繁殖,秋季迁徙到较为温暖的湿地过冬,次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繁殖地。但也有一些种类不会进行长途迁徙,而是选择中程迁徙,寻找合适的栖息地。
物种分类
游禽
鸊鷉目
鸊鷉目包含1科6属22种鸟类,其中有2属5种在中国境内出现。这些鸟类的羽毛柔软如丝,头部有时带有羽冠或皱领。它们的嘴细长而尖锐,翅膀短而圆,尾羽都是短小的绒羽。鸊鷉目的鸟类的脚位于身体后部,跗骨侧扁,前趾上有瓣状蹼。它们是早成性鸟类,与其他潜鸟属目的主要区别在于脚趾上的瓣蹼。鸊鷉目的鸟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鹈形目
鹈形目共有6科7属68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水域,是热带海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人都能看到鹈形目的鸟类,有些种类甚至扩散到了两极地区。它们的脚趾全部向前,嘴里经常有不同程度发展的喉囊。鹈形目的鸟类主要以鱼类和软体动物门为食。
雁形目
雁形目是洞庭湖区鸟类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共有12种34种鸟类,均属于鸭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占中国雁形目种类总数的70%。雁形目的鸟类大多属于迁徙鸟类,在洞庭湖区一般是越冬鸟,每年11月至次年3、4月是数量最多的时候。
鸥亚目
鸥亚目包括6科,多为海洋鸟类,有些也会出现在内陆的河流湖泊中。它们的嘴细而侧扁,翅膀尖长,尾巴短圆或呈叉状。鸥亚目的鸟类脚短,前趾间有蹼,雄性没有交接器。它们喜欢群居,在繁殖季节,常成大群在僻静的江河、湖海的岛屿或荒滩上营巢育雏。它们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涉禽
鹳形目
鹳形目包括2科44属160种鸟类,全球分布,大多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它们是中、大型游禽,羽毛致密,嘴多扁平,前端有嘴甲。前趾间有蹼,后趾较小,不接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有交接器。尾脂腺发达,气管基部有膨大的骨质囊。它们在地上或树洞中筑巢,早成雏是早成性。
红鹳目
红鹳目多为海洋鸟类,有些也会出现在内陆的河流湖泊中。它们的嘴细而侧扁,翅膀尖长,尾巴短圆或呈叉状。脚短,前趾间有蹼。雄性没有交接器。它们喜欢群居,在繁殖季节,常成大群在僻静的江河、湖海的岛屿或荒滩上营巢育雏。食物主要是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红鹳目包括6科。
鹤形目
鹤形目包括11科58属203种鸟类,全球分布。它们是大型涉禽,颈长,喙长,腿长,胫下部裸露,蹼不发达,后趾细小,着生位较高。翼圆短,尾短,无真正的嗉囊。鸣管由气管与部分支气管构成。有些种类气管发达,能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有利于发声共鸣。鹤形目的早成雏属于早成鸟。鹤形目中属于涉禽的仅有鹤科、秧鸡科、秧鹤科、日鷉与日鳽等科。
鸻亚目
鸻亚目为中、小型涉禽。眼先被羽,嘴细而直,间亦向上或向下弯曲。翅形尖,或长或短,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长或与等长(麦鸡属例外)。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趾间蹼不发达或付缺,后趾小或缺,存在时位置亦较他趾稍高。主食植物病原线虫、昆虫或其他水生动物,也吃植物。多在地面营巢。栖于水边、沿岸或内陆。性怯懦,但善于活动。大多候鸟。早成性。雌雄鸟相似。鸻亚目包括12科。
参考资料
湖鸟录形态特征相关.江西省水利厅.2024-08-21
2020年爱鸟周|第一篇 认识青海湖的鸟类—游禽.关注森林网.2024-08-21
【科普】湿地鸟类种类及分布特点.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