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榔梅
武当榔梅,是武当山生存已久的本土物种,它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果实橙黄色。果皮光洁细腻、光泽度好。
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当榔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果肉鲜艳、肉质柔软致密。口感芳香,风味甘甜,汁液丰富,酸甜适度。
产地环境
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一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加之汉江丹江口水库大水体的“湖泊效应”,小区气候特征更为明显,为武当榔梅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武当榔梅喜光、耐旱、怕涝,丹江口市全年日照总时平均为19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比邻近的鄂西南、湖南省、江西省的水果产区多140至256小时,充足的光照条件非常适宜武当榔梅的生长;武当榔梅园区的土质以沙壤,轻、中壤为主,中性偏酸,为武当榔梅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天然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营养成份。
榔梅园区主要分布在库区沿岸海拔400米以下的土地丘陵中,丹江口库区水质始终保持在国标Ⅱ类水质以上,周边无污染。
丹江口市武当榔梅果实未成熟前味道酸涩,病虫害少,为武当榔梅优良品质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历史渊源
武当榔梅历史悠久,远溯北宋晚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北宋经典《真武启圣录》就有榔梅的记载:“榔梅者,乃榔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武当榔梅起初以榔梅称之,随太和山的称谓演变和真武大帝“折梅寄榔”的传说的影响,民间习惯以“武当榔梅”之名广泛沿用。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武当榔梅逐渐形成了政治性、宗教性和群众性的特征:因真武大帝在此修道成仙,宋代赋予它“预知年景”的圣果;元代赋予它“永不泯灭”的仙果;武当榔梅明代达到鼎盛,明代武当榔梅成为“显瑞呈祥”的瑞应之物。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下旨,把武当榔梅果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
明朝末期,天启三年(1623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考察了武当山,他的《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在琼台中观、南岩宫共索得榔梅8颗,而且送他果实的道人战战兢兢,生怕被人知道而获罪。徐霞客还把榔梅果带回家给老母亲祝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均州(今丹江口市),武当山古称太和山。也就是说,榔梅只生产在武当山。但随着明朝的灭亡,当年在武当山地位显赫、枝繁叶茂的榔梅几近绝迹。
20世纪末,丹江口市农林部门将武当山榔梅研究列入科研项目,让武当榔梅获得“新生”。丹江口市在三官殿、丁家营镇、习家店、六里坪镇等十多个乡镇推广种植,武当榔梅成为农村助民增收的“金果果”。
生产情况
2010年,武当榔梅在丹江口市辖区内武当山特区和18个乡镇办都有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达到80万公斤。
产品荣誉
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当榔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武当榔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龙山镇、均县镇、习家店镇、蒿坪镇、凉水河镇、六里坪镇、土关垭镇、浪河镇、丁家营镇、石鼓镇、官山镇、盐池河镇、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大沟林业开发管理区、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三官殿镇、丹赵路办事处等18个乡镇办(处、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原生品种。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或黄褐土,土壤质地为砂壤至中壤,地下水位在80厘米以下,土壤pH值6.0至7.5,土壤有机质含量≥0.9%,土层厚度≥6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 育苗:采用嫁接育苗。
2. 定植:
(1)时间:春季定植时间为2至3月或秋季为9至10月;
(2)密度:每公顷成年个体株数≤450株。
3. 肥水管理:
(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施有机肥≥30000千克/公顷。
(2)灌水:每年的5至6月视园土壤情灌水1至2次。
4. 整形修剪:依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形,培养好主侧枝和结果枝组,充分利用光能,合理负载。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1. 采收时间: 6月中下旬果实正常成熟,橙黄色果面≥80﹪时开始采收。
2.采收要求:分批分级采收,应托手剪摘,存放容器内要有软衬。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果实橙黄色。果皮光洁细腻、光泽度好。果肉鲜艳、肉质柔软致密。口感芳香,风味甘甜,汁液丰富,酸甜适度。
2. 物理化学指标: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武当榔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丹江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武当榔梅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