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梁平区,是一个湿地公园。该公园于2021年6月10日被列入“2021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单,备受全国关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包括双桂街道张桥村、千明村、黄泥村、响水村及安宁村等区域。主体为双桂湖,是重庆地区第二大淡水。湿地公园地理坐标北至东经107°45′4″,北纬30°38′53″;南至东经107°44′53″,北纬30°37′30″;东至东经107°46′16″,北纬30°37′52″;西至东经107°43′59″,北纬30°38′2″。湿地公园总面积为349.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90.76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4.51%。是由河流-湖泊-稻田等构成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配以河口水域湿地、双桂湖湖库景观镶嵌互补的风景资源体系。

地质地貌

双桂湖湖区沟谷发育,湖址区为较开阔的“U”型河谷,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斜交,为斜向谷,谷底高程为435—442m,右岸临河区山顶高程为465m,左岸临河山顶位470m。右岸坡坡度15—20°,左岸坡坡度25—30°。河谷较狭窄,两岸山体雄厚,附近无邻谷深切。湖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紫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与黄灰色长石砂岩互层为主。泥岩中含钙质及钙质结核病长石砂岩,细粒结构,厚层块状构造。沟底发育第四系全新系统及崩坡积层,冲洪积层为砂砾石,崩坡积层为碎石土或块石孤石夹土,缓坡发育坡残积层,为碎石土、砾质土,规模较大冲沟沟口发育洪积层,为砾质土,含泥量大。

双桂湖地貌形态属于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地貌特征受地质结构和底层岩性的控制,呈现为背斜呈山,向斜呈坝,山系、平坝长轴方向与构造轴线方向一致的特征。地面高程一般在430—560m,丘顶与谷地平坝区)高差一般小于200m,属构造剥蚀侵蚀浅切割宽谷低山丘陵地貌。低山丘陵区主要表现为剥蚀地形,宽谷(平坝)区及河床、河道两岸区主要表现为堆积地形。

气候特点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较丰,夏多雷暴,伏旱频繁,秋多绵雨,冬季阴沉。据梁平区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6℃,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6.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2.7h。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256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4月—10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86%,其中尤以6-7月降水最多,约占年降水量的30.2%,12月至次年2月降水约降水量的4.86%。

水文

双桂湖(又名张星桥水库),建于建国初期1955年,属国家直管的小一型水库。集雨面积22.88km2,水库总库容709万m3,正常蓄水位(汛限水位)453.72m。是重庆市地区第二大城市淡水湖泊。双桂湖所在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一致。每年4月开始进入汛期,5—9月是本流域暴雨多发季节,特大暴雨、洪水常发生在此时期。而8月本流域常发生伏旱,若遇暴雨也有较大洪水发生。10月以后,副高南移,流域内降水较多,但雨强较小,一般不会形成大洪水。

功能区划

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3个功能区。

保护保育区面积为111.15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1.76%,其中湿地面积为111.15公顷,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58.50%。保护保育区为双桂湖常年平均水位线453.72m所覆盖的所有水域。保育区的划定保证了整个湿地库塘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了双桂湖主体的水环境安全。

恢复重建区面积为179.74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51.36%。其中湿地面积为65.03公顷,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34.22%,恢复重建区主要位于保护保育区水域外围,包括带宽不低于10m的湖滨带、林地、稻田、农田以及南侧河流。

合理利用区面积为59.08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6.88%。其中湿地面积为13.84公顷,占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的7.28%。合理利用区包括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的5个入口区域、北岸东入口至梁山草甸次入口间区域、西侧花坟处次入口区域、西侧303省道千明村之间区域、南岸谷家庙区域、东侧都梁飞雪区域。

资源情况

湿地资源

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人工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三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库塘湿地、稻田/冬水田三大湿地型。永久性河流湿地是指规划区东侧安宁河和南侧响水河的入湖汇水区;库塘湿地包括双桂湖库塘主体和南岸水塘;稻田/冬稻田湿地是指能种植水稻的农田;沼泽湿地主要为响水河入湖口县区域的部分沼泽。

植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该湿地公园境内共有植物132科397属623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4种;蕨类植物门19科23属31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1种;被子植物门103科359属577种;湿地公园内,被列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植物有6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植物1种,即银杏GinkgoBiloba;国家2级保护植物5种,分别为莲(Nelumbonucifera)、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白及(Bletillastriata)、樟(Cinnamomumcamphora)、楠木(Phoebezhennan)。银杏、樟等为栽培种,莲为野生种。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的植物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据调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湿地维管植物197种,其中水生维管植物有34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水鳖科、满江红科、浮萍科植物;湿地分布则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蓼科蓼科、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Compositae为主。(详见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名录)。根据《中国湿地植被》(郎惠卿,1999)的统计资料,我国共有湿地维管植物1477种,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内湿地维管植物197种,占我国湿地维管植物总种数的13.34%。其中,沉水植物10种,漂浮植物2种,浮叶植物4种,挺水植物18种,湿生植物163种,沉水、漂浮、浮叶、挺水和湿生植物分别占湿地公园湿地植物总数的5.08%、1.02%、2.03%和9.13%和82.74%。

动物资源

湿地公园地处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共有脊椎动物 207 种,隶属 29 目,68 科;其中鱼类 5 目10 科 21 种,两栖纲 1 目 4 科 9 种,爬行纲 2 目 7 科 18 种,鸟类 15 目 35 科 137种,兽类 6 目 12 科 22 种。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内有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划定的“极危”鸟类 1 种,即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划定为“易危”鸟类 1 种,即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国家Ⅱ级保护鸟类 10种,即鸳鸯(Aix galericulata)、鹗(Pandion haliaetus)、凤头蜂鹰(Pernisptilorhynch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燕隼( Falco subbuteo)、斑头(Glaucidium cuculoides)。属《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划定的“易危”鸟类 1 种,即鸳鸯(Aix galericulata)。重庆市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海鸭子(Podiceps ruficollis)、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鸬鹚属 carbo)、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凤头䴙䴘(Podiceps cristatus)。重庆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黄苇鳽(lxobrychus 中华缺翅虫)、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1 种,即半(Hemiculterella sauvagei)。两栖动物中属重庆市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有3 种,包括泽陆蛙沼水蛙黑斑侧褶蛙

开发建设

品牌建设

2015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局的林湿发【2015】189号文件下达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河北张北黄盖淖等137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双桂湖湿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17年,通过近3年的试点建设,双桂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国家林业局关于2017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林湿发【2017】148号)。2018年2月2日,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得到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

2021年6月10日,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列入“2021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单。

基础建设

梁平区委、区政府于2017年3月,批准成立了事业单位性质、全额财政补助、正式人员编制6人的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2019年3月,区委区政府同意批复28人编制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湿地公园建设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双桂湖中国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3个功能区。它们将双桂湖自然景观、湿地和人的活动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