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土蝗

土蝗

土蝗也叫土蚂蚱,属蚱蜢的一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农作物,啃食农作物的枝叶,还会对棉花、各种蔬菜造成很大的危害。其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坡地和平原的低洼地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存在,种类也非常的多,比较常见的有笨蝗、黑背蝗、尖翅蝗、长翅燕蝗、短星翅蝗、小车蝗、中华稻蝗等等,体态和飞蝗很相似。但土蝗不成群飞翔,也很少飞到较远的地区,危害性比黄脊竹蝗小。

土蝗主要防治措施有,生态控制技术:农牧交错区土蝗常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土蝗密度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优先使用蚱蜢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土蝗密度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高氯·马、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等农药。

物种简介

土蝗,蝗虫的一类,分布地区很广。多分散在田间或草地上,吃植物。但不成群飞翔,也很少飞到较远的地区,危害性比黄脊竹蝗小。

分类

土蝗又叫土蚂蚱,常见的有笨蝗、长翅燕蝗、短星翅蝗、黑背蝗、尖翅蝗、小车蝗中华稻蝗等等。

主要品种

笨蝗

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35毫米,体形粗大,具有粗密的颗粒和隆线。体色通常呈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有淡红、棕黄、淡黄色斑点。头较短,颜面隆起明显,头顶窝较大,呈四角形。前胸背板中央隆起较高呈屋脊形。腹部背面两侧有黑色带纹。前翅长卵形,较小。

②卵。卵块长12~15毫米,呈粗筒状,卵粒呈直立平行排列。卵粒长约8毫米,卵粒末端有两道缢痕,呈帽状。

③蝻。共5龄。4龄开始长出很小的翅芽,形似成虫。

长翅燕蝗

寄主:

胡桃楸、花曲柳、榆、柳、杨。

分布:

抚顺市、本溪、丹东市鞍山市辽阳市、铁岭、大连市朝阳市;东北、华北、西北。

形态:

雄蝗体长21.0~24.0mm,雌蝗体长28.0~30.0mm。体中型,密被长绒毛。鲜体黄绿或褐色,头短,几乎与前胸背板沟前区等长。颜面隆起宽,侧缘近平行。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中段1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4倍。复眼小,近圆形,凸出。前翅淡褐绿色,后翅透明,顶端略烟色。后足腿节上侧具2个不明显的浅黑色横斑,上膝片黑色。后足胫节黄色,基部暗褐色。前胸背板光前区缩狭,圆筒形;沟后区扩大,宽平。中隆线在沟后区明显,无侧隆线。3条横沟明显,均切断中隆线,后横沟位于背板近中部。前胸背板前缘平。中央微凹,后缘圆弧形。前胸腹板凸圆锥形。前翅发达,到达后足胫节中部,翅顶圆形。后翅与前翅等长。

短星翅蝗

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形中等,体长雌虫25~42毫米,雄虫19~22毫米。头略大。前胸背板无中隆线,常有小点刻,正面平,侧面隆起明显,前胸腹面中央有乳头状突起。前翅短,常不及后足腿节的顶端,翅上有黑色小斑点。后翅略短于前翅,较狭,本色透明。后足腿节粗短,上方有3个黑斑,内方玫瑰色或红色,并有两个不完整的黑斑。雄虫尾须扁宽呈钳形,弯曲。

②卵。卵块长25~4l毫米,红色或姜黄色。卵粒在卵囊中4粒一排,呈放射状排列。卵粒长约5.6毫米,其表面具有六角形网状花纹。

③蝻。共6龄。1龄黑色,前胸背板、前胸、中足白色,后足腿节黑色,上有3个白斑,胫节黑褐色,基部有1白色环纹。第2~3龄灰褐色,体较粗壮,后足腿节明显增宽,外侧有2条明显黑斑,翅芽向腹部延伸,端部达腹部第2节。

黑背蝗

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雌虫30~40毫米,雄虫20~30毫米,灰褐色。前胸背板平直,侧面隆起明显,呈两条淡色条纹,脊背黑色。前翅上有黑色小白额雁

②卵。卵粒长5.2~5.5毫米,粉红色或黄灰色。卵粒在卵块中排列不规则。

③蝻。有6龄。末龄体长18~30毫米,前胸背板略平、黑色。中、后胸发达。体色和花纹随龄期而有不同。

尖翅蝗

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形较小,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有时呈绿色。头短,从侧面看略高于前胸背板。头顶较宽,头侧窝明显。触角丝状,较粗短,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的背面中央有红褐色或暗褐色纵条纹,向前可到达头部。在背面有时有不明显的“X”形淡色花纹,有时消失。前胸中隆线较低。前翅发达,通常超过后足腿节的顶端,有时到达或超过胫节的中部。后翅透明本色。后足胫节灰白色,有3个暗色横斑,在体色呈绿色时,3个横斑完全消失。

②卵。卵块略呈圆柱形,上部略细于下部,淡褐色。卵粒呈有规则排列,斜排成3~4行。

③蝻。共5龄。1龄体黄褐色、触角短,顶端略粗,黑褐色,复眼青褐色,前胸背板中隆线稍隆起,翅芽很不明显,呈半圆形。2龄,前胸背板出现黄褐色“X”纹,翅芽比较明显,呈半椭圆形,略突出于中胸和后胸背板的后缘。3龄,前胸背板背面“X”形纹明显,前翅芽稍长,后翅芽略呈三角形。4龄,前胸背板“X”形纹加深,翅芽翻向背方合拢,后足腿节外缘具3个黑斑。5龄,翅芽翻向背方,翅芽尖伸达第四腹节背板后缘。

小车蝗

亚洲小车蝗

寄主:

禾本科豆类、麻。

分布:

铁岭、朝阳市丹东市抚顺市沈阳市阜新市葫芦岛市大连市锦州市辽阳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甘肃省

形态:

雌蝗体长31.0~37.0mm,前翅体长33.0mm左右;雄蝗较小,体长18.5~22.5 mm,前翅长18mm。全体褐色带绿色,有深褐色斑。头、胸及翅上的黑褐斑纹很鲜艳。前胸背板中部明显缩狭,有明显的X形纹,图纹在沟前区与沟后区等宽。前胸背板侧片近后部有倾斜的淡色斑,前翅基半部有2~3块大黑斑,端半部有细碎不明显的褐斑。后翅基部淡黄绿色,中部有车轮形褐色带纹。后足腿节顶端黑色,上侧和内侧有3个黑斑,胫节红色,基部的淡黄褐色环不明显,上侧常混红色。

红胫小车蝗

寄主:

禾本科禾本科杂草

分布:

丹东市、铁岭、朝阳市鞍山市葫芦岛市阜新市沈阳市大连市辽阳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

形态:

雄蝗体长21.5~27.0mm,雌蝗体长30.8-39.0mm。绿色或灰褐色。颜面近垂直,颜面隆起明显。触角细长。前胸背板上的X形淡色图纹不隆起。后翅基部淡黄色,中部暗色横纹带较宽,触角及翅的前、后缘,雌雄两性后足腿节的底侧鲜红色,后足胫节红色,在基部有较宽的黄色斑纹,斑纹两端呈暗色。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无细齿。后足跗节爪间中垫较长,到达爪中部。雄性下生殖板短锥状。雌性产卵瓣较短粗,顶端尖。

黄胫小车蝗

寄主:

禾本科、苜蓿。

分布:

辽宁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

形态:

雄蝗体长23.0~28.0mm,翅长22.0~26.0mm;雌蝗体长30.0~39.0mm,翅长27.0~34.0mm。体绿色或黄褐色。头短,颜面垂直或微向后倾斜。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中部略窄,中胸腹板侧叶间的中隔较宽。前后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腿节。后翅基部淡黄色,中部具有到达后缘的暗色窄带纹;雄性后翅顶端呈褐色。雌性后足股节的底侧及胫节黄褐色,而雄性的股节底侧为红色,胫节基部常沾有红色。

中华稻蝗

寄主:

茶、稻、玉米、高粱、豆类

分布:

丹东市鞍山市抚顺市锦州市盘锦市沈阳市、本溪、辽阳市营口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山东省、安徽、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山西省朝鲜日本印度澳大利亚

形态:

雄蝗体长15.0~33.0mm,雌蝗体长虫19.0~40.0mm。黄绿、褐绿、绿色。头宽大,卵圆形,头顶向前伸,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平行,具纵沟。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凸圆锥形,略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

参考资料

土蚂蚱的别称.花野自然.2024-03-04

土蝗解释和意思---词语.xh.5156edu.com.2021-06-07

我市农区土蝗发生情况和防治指导意见.呼伦贝尔市农牧局.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