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简称奈曼站),位于中国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赤峰车务段管辖的二等站,建于1974年。

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简称奈曼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地理位置120°42′E,42°55′N,358ma.s.l。奈曼站建立于1985年,1988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98年加入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1999年加入GTOS观测系统。

奈曼站以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倾斜区、我国东部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和农牧交错带的东端。多个过渡带的相互作用和日益加强的人类活动不仅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而且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能够反映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地区之一。它代表了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与毛乌素沙漠在内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风沙活区。

科尔沁沙地的地带性植被为稀树草原。但是,在过去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农田生态系统的扩展使得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退化,并一度成为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草地、农田、林地、湿地、湖泊、水系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交错分布的沙地景观。

建站岁月

1966年,为了建设北京市通辽市的铁路,并保证铁路能顺利穿越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段,锦州铁路局邀请中国科学院派研究人员,参加北京——通辽铁路路基防沙设计。

为此,中科院派出了一个沙漠考察队,对科尔沁沙地进行系统考察,并为铁路路基防沙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支持。

1982年,北京——通辽铁路建成,中科院沙漠考察队与奈曼铁路林场合作建立了北京——通辽铁路奈曼段乔灌草防护林试验区。试验区中心地段长一公里,辐射区涵盖北京市——通辽铁路的奈曼段全线。

该模式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北京——通辽铁路防护体系的建设,保障了该铁路线开通30多年无一次因风沙危害导致事故发生。

在成功完成北京——通辽铁路线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之后,当时的通辽市政府要求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前身之一)继续派驻专家组,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在风沙灾害防治、沙地资源利用和沙地农业发展方面提供支撑。

于是,先后比较了现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县和奈曼旗之后,1983年,中科院沙漠考察队基本同意选择在奈曼旗大柳树国有林场西侧建站,并向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提出建站建议。

1984年,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新组建的专家组进驻奈曼旗,并于1985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奈曼站以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倾斜区、我国东部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和农牧交错带的东端。

奈曼站主要面向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开展沙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制以及农田生态系统扩展诱发的沙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定位研究和监测。

探索和评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对区域和全球变化影响的方法和理论是当前农业科学、全球生态学和地理学等科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在科尔沁沙地开展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与监测,不仅对上述学科的理论发展、完善和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为建立和谐、持续和稳定的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中科院寒旱所奈曼站:让荒野变绿洲.科学网.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