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伞房鹿角珊瑚

伞房鹿角珊瑚

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毫米,杯孔小。分枝细长,顶端渐尖,基部浸埋或半浸埋的辐射珊瑚体多。珊瑚杯壁在分枝上部为沟漕状,在分枝下部为刺状或沟漕刺状。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伞房鹿角珊瑚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为大型个体、珊瑚骼灌木状,分枝距离大,群体长达15×18厘米,直径5-20毫米,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口道沟两个。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体外,由表皮层分泌形成。是常见的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目的动物,每个虫体与海葵目相似,其基盘部分与体壁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石灰质物质,积存在虫体的底面、侧面及隔膜间等处,好像每个虫体都坐在一个石灰座上,称为珊瑚座。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是造礁珊瑚。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状生长形态,顶端小枝细长而渐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辐射珊瑚体稀,向上逐渐变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针口管形。轴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毫米,杯孔小。辐射珊瑚体第 一轮隔片不等,一般为六个,外侧直接隔片最大,内侧略小,第二轮仅有一点小刺痕迹。滤食浮游性生物。珊瑚骼为伞房花序式的群体,中心处皮壳附着在珊瑚石或死珊瑚上。分枝细长,顶端渐尖,基部浸埋或半浸埋的辐射珊瑚体多。上部稀松的斜口管形或唇形辐射珊瑚体,唇瓣与分枝夹角约45°,第Ⅰ轮隔片发育不全,只有1~2个狭直接隔片。珊瑚杯壁在分枝上部为沟漕状,在分枝下部为刺状或沟漕刺状。轴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mm,突出1.5mm左右,第Ⅰ轮隔片约1/2半径宽,第Ⅱ轮隔片无或仅有一点刺状痕迹,杯壁沟漕状。

分布于那不勒斯的那不勒斯湾,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中国标本采集地:三亚鹿回头、西瑁岛、大东海、小东海、白排、陵水新村港珊瑚岛甘泉岛全富岛晋卿岛羚羊礁华光礁中建岛盘石屿西沙洲、赵述岛、北礁、蓬勃暗沙、仙宾礁、牛车轮礁、仁爱礁仙娥礁信义礁海口礁舰长礁半月礁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