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瓢虫科动物,体长7至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一个)。两鞘翅目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
卵
长1.4mm,纵立,鲜黄色,有纵纹。
幼虫
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茎刺。
蛹
长约6mm,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生物学特性
中国东部地区,甘肃省、四川省以东,长江流域以北均有发生。在华北1年2代,武汉市4代,以成虫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越冬代每雌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雌产卵240粒左右。卵期第一代约6天,第二代约5天。幼虫夜间孵化,共4龄,2龄后分散为害。幼虫发育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
生活习性
日常生活习惯
生活在植物的叶子了,以植物的叶子为吃。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成虫
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薄膜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
人工摘除卵块
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
药剂防治
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可用灭杀毙(21%增效·马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10%溴·马乳油15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