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8.9~1992.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 学士。
1992.9~1995.7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硕士。
1996.9~1999.7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6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年径流的潜在影响研究。
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方向的科研工作。
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黄土区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理的实验研究工作。
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坡面土壤侵蚀水动力学及含沙量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模拟。
1995年7月至1999年9月: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过大型蒸渗仪的安装与调试、陕北地区长城沿线土壤入渗速率、小流域生态稳定性、膜上灌、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雨水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时空分布等研究。
1998年2至4月:赴荷兰Wageningen Winand Staring Centre 进行短期合作研究。
1992年9月-1995年7月: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工草地盖度对坡面产流过程影响的研究。
主讲课程
水文学、工程水文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水土保持学原理。
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动力机理、重点研究退耕对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坡体-植被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灾害阻控。
主要贡献
科研成果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05课题“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中第五专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研究(2006BAD09B05)”,2006—2010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04课题“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2007CB407204)”中土壤侵蚀机理模型,2007—2011年。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器的研制”,2004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200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侵蚀水力学机理实验研究”(40001014),2001年-2003年。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项目“输沙率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定量影响”,2001年。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坡面流分离土壤水动力学试验研究”,2000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膜上灌水技术完善与配套”(95-02-06-01),1996年-1999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科研基金“山坡地径流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95-04-02),1996年-2000年。
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东北地区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2003年-200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2005年月-2007年。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项目“全国水土流失量监测评价方法试点研究”,2006年。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项目“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in Utilizing and Controlling H₂O in the 黄色 River Basin”,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土壤侵蚀预报研究”,1999年-200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2001年-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区土壤氮素在侵蚀过程中迁移机理及调控措施”,1999-2001。
中欧合作项目“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及土地持续利用”,1997年-2000年。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网络(CERN)安塞站项目,1996年-1999年。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陕北地区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研究”,1996年-1999年。
水利部重点基金资助项目“无定河流域风力侵蚀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试验研究”,1995年-1997年。
学术论文
Guang-hui Zhang, Guo-bin Liu, and Ming-ke Tang. Detachment of soil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he Loess 高原 of China (SC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2007, (Paper number,SW-06576-2006 )。
Guanghui Zhang, S H Fu, W H Fang , Hidefumi Imura, and X C Zhang.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unoff in the YellowRiver Basin of China (SCI).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2007, 50(3): 911-918。
Guang-hui Zhang, M A Nearing, and Bao-yuan Liu.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rosivity in the 黄色 River basin of China (SC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 2005, 48(2): 511-517。
Guang-hui Zhang, Bao-yuan Liu, Guo-bin Liu, Xiao-wu He, and M A Nearing.Detachment of undisturbed soil by shallow flow (SCI).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3,67, 713-719。
Guang-hui Zhang, Bao-yuan Liu, M A Nearing, Chi-hua Huang and Ke-li Zhang.Soil detachment by shallow flow (SCI).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2002,45(2), 351-357。
Stolte J, Bas Van Venrooij, Guang-hui Zhang, Kim O Trouwborst, Gou-bin Liu, Coen J Ritsema, and Rudi Hessel. Land-use induc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CI). Catena, 2003,54,59-75。
Hessel R, V Jetten, and Guang-hui Zhang. Apparent Manning’s n for steep slopes (SCI). Catena, 2003,54,77-91。
Yong-qiu Wu, Kunq-ing Xie, Qing-chun Zhang, Yan Zhang, Yun Xie, Guang-hui Zhang, Wen-bo Zhang and Coen J. Ritsma. Cro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temporal change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CI). Catena, 2003,54,7-16。
张光辉. 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Study on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shallow flow)(EI). 水科学进展. 2002,13(2),159-165。
张光辉.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Adevances in study of runoff 滑脱构造 processes based on hydraulics.) (EI).水科学进展,2001,12(3),395-402。
张光辉,刘宝元,李平康.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水土保持通报,2007,(接收)。
史婉丽,杨勤科,张光辉.WEPP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173-177,194。
张光辉.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情景分析.地理研究,2006,25(2):268-275。
张光辉,于艳,刘宝元.东北黑土区防护林带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54-57,74。
张光辉,刘宝元,何小武.黄土区原状土壤分离过程的水动力学机理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48-52。
张光辉.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山地学报,2005,23(4):420-424。
张光辉. CLIGEN天气发生器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4, 18(1):175-178。
张光辉,刘宝元,张科利 坡面径流分离土壤的水动力学实验研究. 土壤学报,2002,39(6),882-886。
张光辉. 冲刷时间对土壤分离速率定量影响的实验模拟.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4。
张光辉.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水科学进展. 2002,13(3),389-396。
张光辉。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2001,20(3),274-281。
何小武,张光辉,刘宝元.坡面薄层水流的土壤分离实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52-55。
张光辉,刘国彬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表面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地理科学,2001,21(2),118-121。
张光辉,卫海燕,刘宝元. 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1),58-61。
张光辉,蒋定生,邵明安 用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模拟坡面产流过程研究。山地学报,2001,19(1),14-18。
张光辉,卫海燕,刘宝元。自控型供沙漏斗的研制. 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63-65。
张光辉.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001,12(3),395-402。
张光辉,邵明安. 用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推求Green-Ampt吸力参数Sf. 土壤学报,2000,37(4),553-557。
Guang-hui Zhang. Film Hole Irrigation: One Chinese H₂O saving method. Irrigation Journal. 1999。
张光辉. 国外坡面径流分离土壤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学报,2000,14(4),112-115。
Guang-hui Zhang, Jian-ping Yuan, and Bao-yuan Liu. Determining the absorptive parameter Sf in Green \u0026 Ampt model based on unsaturate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Beijing, P. R.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233-237。
Yuan Jian-ping,Lei Ting-wu, and Zhang Guang-hui. The conversion of infiltration rate based on 小数点 measurements into small watershed on the Loess Plateau.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P. R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2-275。
张光辉. 非饱和土壤物理特性数据处理软件APPIA的数理基础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1999,19(4),25-28。
张光辉,朱立选. 渭北旱膜上灌研究初报.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0-63。
张光辉,朱立选. 渭北旱塬膜上灌小麦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4-67。
张光辉. 用Green-Ampt模型推求模拟降雨土壤入渗过程. 西北农业学报,1999,8(6),甲基锡热稳定剂184。
张光辉,陈致汉. 雨水集流用水窖的主要类型及其效益. 水土保持通报,1997,17(6),57-60。
张光辉,赵光耀,赵有恩. 论雨水资源化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通报,1997,17(7),102-104。
张光辉,陈致汉,周特炜. 蓄渗槽-一种新型治理牧荒地的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通报,1997,17(7),59-61。
张光辉,蒋定生,邵明安 节水灌溉-膜上灌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通报,1997,17(7),93-98。
张光辉,梁一民. 模拟降雨条件下人工草地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3(3),56-59。
张光辉,梁一民. 论植被有效盖度. 中国水土保持,1996,(5)。
张光辉,梁一民. 植被盖度对草地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研究,1996,3(2),104-110。
刘国彬,张光辉. 原状土冲刷法与人工模拟降雨法研究土壤抗冲性对比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1996,16(2),32-37。
张光辉,梁一民.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产流起始时间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1995,9(3),78-83。
张光辉,梁一民.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盖度季动态及其水保效益. 水土保持通报,1995,15(2),38-43。
张光辉,梁一民. 黄土丘陵区沙打旺草地截留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1995,15(3),28-32。
Guang-hui Zhang. Detachment of natural loess soil by shallow flow.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黄色 River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Kyoto, Japan, 2003
Jannes Stolte, Coen J Ritsema, and Guang-hui Zhang, and Bas Van Venrooij. Effect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le soil hydraulic 数据 on model outcome for an agricultural cata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Cost 623 “Soil Erosion and Global Change” Worksho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significance of soil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soil erosion, University Louis Pasteur, Strasboug, France, 20-22 September, 2001
Jannes Stolte, Coen J Ritsema, Guang-hui Zhang, and Bas Van Venrooij. Tesing the LISEM model us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le 数据 of soil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for a small agricultura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ost 623 “Soil Erosion and Global Change” meeting 8th –10th September, Almeria, Spain, 2000
Guang-hui Zhang,and Yi-min Liang. Statement on effective vegetation covera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 Xi’an, China, 1997
Yi-min Liang,and Guang-hui Zhang.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n small watershed in loess hilly reg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 Xi’an, China, 1997
人物著作
李智广,张光辉,刘秉正,张平仓.水土流失测验与调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5。
焦居仁主编,《水力综合治沙技术与实践》,编委,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安市,1997。
科研项目
1. “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02课题“黄土丘陵沟壑区坡体-植被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灾害阻控技术(2017YFC0504702)”,2017-20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退耕驱动近地表特性变化对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41530858)”,2016-2020。
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制研究”,2012-2016。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输沙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及其水动力学机理研究(41271287)”,2013-2016。
获奖记录
1. 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9年。
2.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