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身的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回来互相庆祝获得的战利品,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喜悦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篝火晚会,该晚会一般是在晚宴后举行,地点多选择在空旷的场地,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垒成垛。在晚会中,首先请远方的客人用火把点燃篝火,之后姑娘、小伙子们和宾客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
篝火晚会在中国各民族中均有流行,如鄂温克族、蒙古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其中以鄂温克族较具特色。每年6月18日,篝火晚会是鄂温克族瑟宾节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娱乐项目。它还有取暖、驱散蚊虫、辨别方向、照明、保护人畜安全等特殊的价值意义。
历史简介
篝火晚会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主要形式
篝火晚会一般是在晚宴之后举行,地点多选择在空旷的场地,人们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垒成垛。在晚会中,首先请远方的客人用火把点燃篝火,然后姑娘、小伙子们便和宾客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
流行地区
篝火晚会在中国民族中均有流行,如在鄂温克族、蒙古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中,且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其中以鄂温克族较具特色;此外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聚居地、贵州毕节等地区也均有流行。
地域特色
鄂温克族
篝火晚会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瑟宾节,瑟宾节真正的狂欢节目是夜晚的篝火晚会。晚会一般在草原上举行,篝火台要搭建在河边附近,以便火灾发生时方便取水,鄂温克族人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篝火台就搭建在“天下第一敖包”伊敏河 畔。由于昼夜温差大,当地的牧民都会换上鄂温克族的长袍,腰间配有腰带和猎刀,猎刀是为了方便吃肉和宰杀牛羊。点燃篝火 的过程由当地最有名望的人或由当地的萨满完成。篝火被点燃时,人们欢腾起来,首先祭拜篝火。随后,音乐响起时,大家拉起 手来排成列开一支圆形的队伍围着篝火跳舞,踏着欢快且有节奏感的节拍,顺时针旋转。大约在40分钟后,一位牧民伴着音乐唱 起了鄂温克语的《鄂温克祝酒歌》。然后酒会开始,鄂温克人边喝边跳,无论男女老幼都充满豪情,激动地在半醉半醒间歌唱对生 活与草原的热爱,象征吉祥与兴盛的篝火则一直燃烧,直至凌晨。
篝火舞
篝火舞也称圆圈舞,是鄂温克人的娱乐型舞蹈。瑟宾节这一 天人人都可以参加篝火晚会,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气氛热烈而纯朴,至今为鄂温克人所喜爱。最初的篝火舞是在夜晚人们围着燃烧的火堆转圈,目的是借用燃烧的火堆来照明和取暖, 并驱赶来偷袭的野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舞蹈已不局限于围着篝火跳舞,在白天也可跳舞,不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 每当瑟宾节到来,牧区的鄂温克人都要举办篝火晚会跳篝火舞,从远方来的客人也要加入到其中,当地政府还会邀请作家、 诗人、歌手,以及各界的文艺骨干一起参加。这不仅仅是篝火晚会,还是一场音乐和文化的盛宴。
舞步
篝火舞的舞步曾经十分丰富,流传至今仅剩下三种独特的舞步。第一种是走步,也称“散步”,鄂温克族语称作“伊堪”舞。伴随着慢板节奏音乐的响起,人们开始顺时针方向走动,边走边扭动腰身,律动性非常强,步伐动作简单,节奏舒缓;第二种是跳行步,鄂温克族语称“吐茹格”,右脚向左脚迈步同时左脚弯曲,然后左脚跳落在地,如此反复顺时针而行。跳舞时,手臂必须是架起的,男子要拖住女子的后背,以免在跳舞时摔伤。跳舞时中板节奏的舞曲或是歌曲来伴奏;第三种是快跳步,鄂温克族语称为“变奏吐茹格”,节奏欢快而热烈,舞蹈动作变快,增加了节日狂欢的气氛,要跳到前俯后仰缩成小圆圈。每当右脚踏地身体前倾时,手臂要向后摆动,头部向篝火圈内集中,形似一个圆锥形帐篷的形状,当地的鄂温克人称其为“撮罗子”。当左脚踏地右脚离地时,上身略向后同时仰起头,手臂略向前摆动。全体舞者按顺时针方向由慢渐快移动,舞步速度逐渐加快把全舞推向高潮。
摩梭族
摩梭族篝火晚会是摩梭男子女子的爱情见证人。摩梭族的女子参加篝火晚会,在夜色中寻找自己意中人。男子遇见心仪的女子,将邀其共舞。如有情,用手指抠女子手心,以此“暗送秋波“。女子倘若有意,将告诉男子自己花楼之地点。夜晚12点以后,男子前来走婚,他将要过三关,一是翻过院墙,并不困难;二是想办法让狗不叫不咬。只要带些狗爱吃东西就可过关;三是女子所住花楼木屋的门闩又长粗,男子需用随身戴的长刀砍断那门闩方可进门。
其他
在中国各地的民族节日中,也会举办篝火晚会。如彝族火把节时,人们会身穿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欢聚一堂,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欢快起舞,用最热情的方式庆祝着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以及蒙古族“那达慕”中的篝火晚会,氛围热烈。
价值意义
篝火晚会是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在草原上举行篝火晚会,除了欢庆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是草原空旷、蚊虫较多,燃起篝火不仅可以取暖,也能用烟火驱散蚊虫;二是草原一望无际,很难辨别方向,点燃篝火既可照明,也可为夜色中行走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草原草木多、野兽也很多,点燃篝火可以驱吓野兽保护人畜安全;四是草原人民多过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篝火晚会随时举行,符合生活习俗。
文化内涵
篝火晚会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其中以鄂温克族的篝火晚会较具特色。鄂温克人的篝火晚会一般都是为庆祝猎业丰收的庆丰盛会,同草原上蒙古族牧民的“那达慕”相似。历史上,火在鄂温克族人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相应产生了火文化,如火的神话传说、对火的崇拜和禁忌。随着时代进步,电逐渐取代了火,“火”只有在瑟宾节等节日庆典和祭祀中才会体现出来,其生活意义逐渐被娱乐所取代。瑟宾节篝火晚会使现代人了解到篝火存在的意义和传承价值,也更多地了解到鄂温克族的民俗文化。
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鄂温克族瑟宾节篝火晚会原本的宗教色彩日渐淡化,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它已然脱离了鄂温克人最初的需求,成为一种对外展示鄂温克族古老文化与民俗传统的形式,承载着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涵。不同地域会在不同的时间举办篝火晚会。
2024年3月16日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2024年“火热音符•激情狂欢”彝族打歌篝火晚会在南诏文化广场开打,来自各地的群众及游客围着篝火一起打歌,晚会上有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步伐多样的马鞍山青云打歌;有优美抒情的五印打歌;有笛声婉转,三弦铮铮的青华弦子歌;有唱起动人心弦的打歌调《阿克哩哈》;有大仓镇的《东山刀韵》;有紫金乡的《紫金打歌》。在现场,巍山县南诏镇为民小学的学生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台上打跳,台下各族群众和游客手拉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尽情地跳,现场到处是音乐声、欢呼声、脚步声,氛围较为热烈。
2024年3月3日(正月二十三日),是西北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燎节,“燎疳”寓意驱除病魔,燎去心中的不快和身上的晦气,实现五谷丰登、家人平安的美好愿景,也是西北地区整个春节的闭幕。为了增加人们的节日体验,西王母文化景区为大众奉上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
参考资料
人在旅途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晚会.百家号.2023-12-29
台胞青年体验内蒙古草原中的篝火晚会 篝火晚会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中国文化报道网.2023-12-29
精品自驾路书 | 探秘川滇线上的“明珠” 赏“蓬莱仙境”之风光 摩梭人文最佳体验线.澎湃新闻.2024-03-23
节庆云南|蒙古族那达慕:传承七百年的民族狂欢 杞麓湖畔的“奥林匹克”.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3-23
蓝天白云绿草地 辽阔草原献真情.内蒙古大学.2024-03-23
普洱宁洱万人火把节篝火晚会“燃爆全城”.云南网.2024-03-23
“多彩贵州·花漾中国” 市州联动报道⑥丨来毕节,共赴一场花海之约.毕节试验区网.2024-03-23
“火热音符.激情狂欢”彝族打歌篝火晚会在南诏文化广场嗨翻天.澎湃新闻.2024-03-23
正月二十三日晚,大云寺篝火晚会,一起跳起来~.澎湃新闻.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