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济美(1920~1968),小名梅子,曾用笔名方洋、梅寄诗,绍兴市人。民国36年在上海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凤仪园》在一年之内印了三版。接着,写长篇小说《莫愁巷》,约20万字,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还改编为电影,由朱石麟导演,李清陈娟娟任主角。

人物生平

施济美(1920—1968),笔名梅果、方洋、梅寄诗、薛采,祖籍浙江绍兴,生长于北京。其父施肇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是顾维钧的得力助手。1927年国民党政府南迁后,全家随父亲搬到南京。1935年,施济美考入上海培明女中就读,与同窗俞昭明结为好友,由此结识时为浦东新区高中学生的俞昭明之弟俞允明,逐渐发展为知己的恋人。

童年到少女时代在扬州祖父故居度过。15岁来沪就读于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国26年(193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施济美,民国31年大学毕业,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进入租界,家庭经济困难,施济美不愿到待遇较优的日本人或汉奸投资的公司工作,宁愿去当薪水菲薄的教师,曾先后任集英中学和正中女中教师。

由于施济美的朋友中有一些爱国人士,施也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的捕捉对象。民国33年5月,日本宪兵到她执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苏州市友人家,才免遭敌手。施济美的恋人在上海沦陷后即去武汉,后到四川省,一边抗日,一边读书,不久遭敌机轰炸遇难。施济美在沪闻讯,悲痛欲绝,从此终身未婚。抗战胜利后,施济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进德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

抗日时期

1937年夏天,三人一同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八一三”事变后,俞允明改入武汉大学就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而南京沦陷后,施、俞两家在施济美的机智指挥下,共同逃往上海。不幸的是,1939年8月19日,俞允明在惨无人道的日机轰炸中遇难。施济美强忍悲痛,模仿俞允明的笔迹继续为俞家二老写家书,并且终身未嫁。

1942年大学毕业时,“孤岛”全面沦陷,远在巴黎驻法大使馆任职的父亲对家中的接济完全中断。即便如此,她仍然拒绝到待遇优厚却有日资背景的保险公司任职,宁可做收入微薄的教师,甚至更因朋友中有地下党员而一度受到日本人的搜捕,被迫到苏州市俞昭明的住所暂避。

解放后,施济美淡出文坛,献身教育,一直在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执教,是语文组的骨干教师。“文革”中,她受到残酷迫害,于1968年5月8日深夜,在家中和同住的上海育才中学教师林丽珍一同悬梁自尽。

个人作品

施济美还从事文学创作。东吴大学和东吴附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女性写作者,较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济美等,当时有"东吴女作家"之称。其中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在当时沪上文坛享有盛誉。共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小说和散文,刊登在《万象》、《春秋》、《幸福》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孙吴系女作家”的领军人物

施济美是“东吴系女作家”的领军人物,也是上海市40年代在文学声誉上仅次于张爱玲、苏青的著名女作家。从1938年6月18日在《青年周报》上发表《死的滋味》开始,她的作品不断见于《万象》、《小说月报》、《紫罗兰》、《春秋》、《万岁》、《第二代》、《潮流》等刊物,《蓝园之恋》、《紫色的罂粟花》等以自身爱情悲剧为情感依托的言情小说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短篇小说《小不点儿》曾入选1944年12月谭正璧编选的《当代女作家小说选》。抗战胜利后,《凤仪园》、《群莺乱飞》、《圣琼娜的黄昏》、《井里的故事》、《鬼月》等高质量的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她文学道路的巨大拓展,长篇小说《莫愁巷》更代表了她创作生涯的高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