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平,男,博士,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第三层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常州市劳动模范。

个人履历

1980~1984年于江西理工大学学士

1986~1989 年于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在黄锡恺先生、杨廷力教授指导下,从事“基于单开链的任意复杂平面机构运动分析新算法研究和软件研制”;

1999 年开始与杨廷力教授一起从事“并联机器人机构学及其应用研究”;

2004~2006年于江苏大学获博士学位,在马履中教授指导下,从事“新型并联机构测量机的研究”。

1998年1月-12月赴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TTU)及新泽西理工学院(NJIT) 高访进修,从事“复杂多回路机构的结构综合和运动学研究”,导师为K.L.Ting 教授;

2005 年 10 月~2006 年 4 月赴斯图加特大学机床研究所交流访问,导师为U.Heisel 教授,从事“并联运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0年被批准为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现为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机构学、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等科研工作,1990年以来,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075045、59375203、59875084、50275070);主持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中国石化科技项目(4 项)等 8 项省部级项目且已通过省部级科技鉴定,其它项目获企业委托项目结题完成 25 项。

主要作品

科研项目

(1)非平面筛面并联运动振动筛筛分机理与设计原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75045,负责人:沈惠平)

(2).轨道交通用高可靠性智能牵引整流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No:BA2010070),技术依托单位负责人之一:邓嘉鸣、沈惠平

(3).电声电子器件作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No:BA2010067),技术依托单位负责人之一:沈惠平

(4).基于解耦并联机构的大幅面光电产品光学智能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No:BE2010074)”,项目负责人之一:沈惠平

(5).面向高速精密作业的混联机器人及其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No:BE2010061),项目负责人之一:沈惠平、杨廷力

(6).城乡下水道清污技术应用推广(城市下水管道清理机器人的研究),江苏省水利科技重点项目(No:2009010),项目负责人:沈惠平

论文著作

已先后在《Mechanism and Machinery Theory》、《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0 余篇(第一作者 70 篇),其中《SCI》检索引用 8 篇,《EI》检索引用 12 篇,被二专著引用 2 篇。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5)、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均为项目执行负责人, 排名第2)。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有11项(均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13 项。

发表论文:

【1】沈惠平、杨廷力马履中, 6自由度弱耦合并联机构机型设计及其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04,40(7),p.14-19. (EI收录)

【2】沈惠平、马履中、杨廷力, 基于混合链的弱耦合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型综合, 《机械工程学报》,2005.41(4), p.22-27.(EI收录)

【3】沈惠平、杨廷力、刘安心、马履中,一种新型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及其位置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4,Vol.15(20), pp.1853-1856. (EI收录)

【4】沈惠平、张曙、刘安心、杨廷力,并联运动机械结构综合及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机械工程》,2009.21.(1) (EI收录)

【5】沈惠平、张会芳、辛秀梅,并联运动机械误差建模及校正技术的最新进展, 《中国机械工程》,2007.19.(1) (EI收录)

【6】沈惠平、张曙、王平铃等,德国PKM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最新进展, 《中国机械工程》, 2007.18.(17) (EI收录)

【7】沈惠平、杨廷力、马履中,一类六自由度并联机机构及其结构分析, 《中国机械工程》, 2008.19.(6) (EI收录)

【8】沈惠平、马履中、朱小蓉杨廷力,全解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工作空间分析,《农业机 械学报》,2005, 36(11): p. 124-127. (EI收录)

【9】沈惠平、张会芳、何宝祥等,“一种并联运动振动筛及其运动学研究与研制”,《机械设计》,2007,24(6),p:34-36

【10】沈惠平、张会芳、张江涛等,“并联运动振动筛的筛分运动规律及其轨迹的研究”,《机械设计》,2008,25(12),p:20-23

【11】沈惠平、蒋益新、宋瑞宏等,“物件内壁全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制,《机械设计》,2009, 26(1),p:76-78

【12】沈惠平、辛秀梅、张会芳,并联运动机械工业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机械设计》,2007.24.(1)

【13】沈惠平、葛乐通、马履中等.3-P//R⊥4r⊥R 型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及其位置分析,《机械设计》,2004.21(11),P.13-15

【14】沈惠平、杨廷力马履中,3-P⊥R//4r//R型三维平移解耦并联机构及其位置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 23(12),p:1414-1417 (EI收录)

【15】沈惠平、杨廷力。任意多回路平面机构奇异分析模块法,《机械设计》,2000.17(3)

【16】黄秀琴、沈惠平等,一种改进型三平移并联机构的运动学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 24(2)

【17】黄秀琴、沈惠平、朱小蓉等,一种新型四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机械设计》,2005,22(10)

【18】辛秀梅、沈惠平,一种新型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误差建模与仿真,《机械传动》,2007.31(2)

【19】辛秀梅、沈惠平,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标定,《机械设计与制造》

【20】张会芳、沈惠平、杨廷力,机构摆动力完全平衡有限位置法及其应用,《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28(3)

【21】朱小蓉、沈惠平等,可用作虚轴坐标测量机的全解耦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机械设计》,2005, 22(11)

【22】朱小蓉、沈惠平、俞竹青等,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坐标测量机的样机研制,《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1)

【23】沈惠平、丁磊、邓嘉鸣等,大范围作业数控型二自由度并联机构操作运动特性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 2010,21(22)

【24】沈惠平、邓嘉鸣等,隧道管片真空吸盘翻转机翻转机构概念设计及最小翻转力矩优化计算,机械设计,2010,27(5)

【25】指导研究生论文共15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