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貂鲛

灰貂鲛

灰星鲨(学名:Mustelus griseus),又称灰貂鲨或犁鳍半沙条鲨,属于软骨鱼纲真鲨目皱唇鲨科星鲨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南部、韩国朝鲜越南以及中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台湾等海域。灰星鲨以底栖动物为食,特别是甲壳亚门,胎生,一胎可产下5-16尾。最大长度可达1米。

形态特征

出生时体长约长28厘米。成年体长约1米内外。体细而延长。头子扁,中长,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约长1.2倍,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背视近三角形,前缘钝尖,侧视尖突。眼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瞬褶平横外露,外侧有1深沟,距第一鳃孔比距吻端为近,眼径比鼻孔长约大1.5倍。鼻孔宽大,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鼻间隔中宽,比鼻孔长约大1.4倍;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起,出水孔半露,后鼻瓣后部无半环状薄膜。口颇小,三角形,两侧斜行,前端圆钝,口宽比口前吻长为短,小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约等于口宽的3/5;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齿全露,下颌齿只在缝合处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约等于上颌长的2/9,下唇褶细而较长,约等于下颌长的1/3。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颌各列成1齿带,齿平扁圆凸,斜方形。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两端尖,位于眼角后下方。鳃孔5个,狭小,第三鳃孔宽约与眼径相等,中间3个较宽,最后1个最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3纵嵴,1-3棘突。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较后位,距腹鳍比距胸鳍近许多;起点几对着或稍后于胸鳍里角,距吻端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或距吻端较近;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达腹鳍起点上方。第二背鳍稍小;起点前于臀鳍起点,距尾基与距第一背鳍几相等;上角圆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颇短狭,约等于全长的1/5。尾椎轴稍上翘,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稍突出,中部低平而短,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斜直。臀鳍小,起点约与第二背鳍基底后的1/3处相对,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小,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起点与第一背鳍下角后端相对或稍后,后缘斜直微凹,里角钝尖微突;鳍脚平扁延长,后端钝尖。胸鳍中大,外角钝尖,后缘凹入,里角钝圆,鳍端伸达或越过第一背鳍起点下方。

体侧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灰星鲨为暖水性近海栖息的普通小型鲨鱼之一,主要食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及小鱼等。

繁殖

胎生,一胎可产下5-16尾,胎儿具卵黄囊胎盘,连于母体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室,胎儿各居一室。

保护现状

灰星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用途

灰星鲨全年均可捕获,但以夏季至秋季较佳。其肉质鲜美,可红烧、煮姜丝汤或加工成鲨鱼腌皆宜。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シロザメ.シロザメ.2024-12-19

シロザメ.新泻市水族馆.2024-12-19

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iNaturalist.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