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硫醇(Ethanethiol)(分子式:CH3CH2SH),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无色液体,具有蒜样气味,沸点35°C,微溶于水(20°C时每升水可溶6.8克)。能放出有毒蒸气, 阈限值0.5ppm(1毫克立方米),极易燃,闪点21°C以下,燃点299°C。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2.8~18%。用作黏合剂的稳定剂和化学合成的中间体。
吸入低浓度蒸气时可引起头痛、恶心;较高浓度出现麻醉作用;高浓度可引起呼吸麻痹致死。中毒者可发生呕吐、腹泻,尿中出现蛋白及血尿。
物理性质
CAS:75-08-1
EINECS:200-837-3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强烈的蒜气味。
熔点(℃):-147
相对密度(水=1):0.8617
沸点(℃):36.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14
分子式:C2H6S、CH3CH2SH、C2H5SH
分子量:62.13
饱和蒸气压(kPa):53.32(17.7℃)
InChI=1/C2H6S/c1-2-3/h3H,2H2,1H3
燃烧热(kJ/摩尔):1889.4
临界温度(℃):225.6
临界压力(MPa):5.49
闪点(℃):-45
爆炸上限%(V/V):18.0
引燃温度(℃):295
爆炸下限%(V/V):2.8
化学性质
临界温度225.5℃。临界压力5.5兆帕。与硝酸作用生成二乙基二亚。与浓硝酸作用生成乙烷磺酸。乙硫醇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接触酸和酸雾产生有毒气体。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出有毒和易燃的气体。与ca(clo)2、氢氧化钙发生剧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作用与用途
乙硫醇是重要的农药中间体,用于生产有机磷农药异丙磷、甲拌磷、乙拌磷、内吸磷、甲基内吸磷等。也可用于生产抗菌剂401。空气中基含乙硫醇仅五百亿分之一浓度时,其臭味就能觉察,因此可用作天然气及石油气的警告剂、试剂的加臭味剂(其臭味在浓度为0.00019mg/L时即可嗅到)。乙硫醇还可用于医药等有机合成。
化学符号CH3CH2SH 。其中,SH是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相连组成的一价原子团,结构式为:—SH
理化常数
中文名称:乙硫醇
分 子 量: 62.13 闪点:-45℃
国标编号:31034
CAS号:75-08-1
EINECS号:200-837-3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强烈的蒜气味。
熔点: -147℃
沸点:36.2℃
蒸汽压 53.32kPa/17.7℃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4;相对密度(空气=1)2.14 。
危险标记: 7(低闪点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用作粘合剂的稳定剂和化学合成的中间体。
环境影响
一)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682mg/kg(大鼠经口);LC5011227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接触酸和酸雾产生有毒气体。与水、水蒸气反应放出有毒的或易燃的气体。与ca(clo)2、氢氧化钙发生剧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二)环境标准
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测试方法
一)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二)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编
对二甲胺基苯胺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编
使用注意事项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该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吸入低浓度蒸气时可引起头痛、恶心;较高浓度出现麻醉作用。高浓度可引起呼吸麻痹致死。中毒者可发生呕吐、腹泻,尿中出现蛋白、管型及血尿。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极度易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氧化硫。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制备路径
1.由乙基硫酸钠与硫氢化钠反应而得。该法所用的乙基硫酸钠是由乙醇和发烟硫酸制备的。总收率为60%-65%(以无水乙醇计)。中国国内此法较成熟,缺点是路线长,收率低,对原料要求高。
2.由氯乙烷与硫氢化钠反应而得。收率可达80%以上(以氯乙醇计)。
3.由乙醇(或乙烯)与硫化氢经气相催化反应而得。反应在常压下进行,催化剂采用活性氧化铝球为载体,浸渍钨酸或钨酸钠。反应温度为360-380℃。乙硫醇收率(以乙醇计),可达70%-79%。
物质毒性
简介
2009年5月5日,下午1时50分许,途经浦东新区张江爱迪生路、李冰路附近的路人突然闻到一股刺鼻异味,不久气味蔓延至附近生物医药基地科技园区,为此该区域内众多单位的近千名工作人员被迫立即中断工作,疏散出楼并提前下班。消防、民防、环卫等部门接报后迅速赶往现场调查处置。调查部门很快初步确认,异味弥漫是一家化工公司的乙硫醇被人随意倾倒所致。为避免该物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被倾倒过乙硫醇的绿化带土壤于当晚被挖除。
事发地位于科技园区2号楼前的一处绿化带内。事发后,该区域当即被隔离,消防队员随后戴着防毒面具进入,使用次氯酸钠溶液中和被污染土壤,并喷洒消毒液。随后,此区域被复盖上塑料布。经过连续紧急处理,刺鼻异味已经明显减弱,只是当风吹过时,气味还会随风传来。
从园区内撤离的张女士、严先生等人回忆说,5月5日下午2时30分左右,他们在各自所工作的大楼都闻到异味,最初还以为是本楼化学实验室的物质不慎洒漏导致,但检查后发现并无异常。就在这时,他们所在的单位开始陆续通知员工撤出大楼,同时楼内也响起提示撤离的广播和警报声。当他们来到大楼门口、推开大门时,却闻到外面的气味更加浓烈,为此不少人纷纷取出包内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而预备的口罩戴上。事发后,调查部门根据举报信息及现场调查,迅速查明被倾倒的乙硫醇属于园区内一家名为“冷木”的化工有限公司,据称该公司即将搬走,故有人将乙硫醇倾倒在绿化带内,继而导致异味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