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许,“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功地将中国与欧洲航天局的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送上了太空。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简介

“探测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平台研制及卫星总成,星上有效载荷数据的采集、管理与传输以及部分探测仪器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制,其他的探测仪器由欧空局协调8家欧洲科研机构负责研制。卫星重约350公斤,设计寿命18个月。

探测一号”卫星已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555公里、远地点高度为78051公里、转轴倾角为28.5度的预定卫星工作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轨道卫星,远地点高度比地球同步轨道高了一倍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了新的发射流程,缩短了卫星测试周期,提升了综合发射能力。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它由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小卫星组成,其中“探测一号”是赤道星,将于2004年发射的“探测二号”是极轨星。这两颗小卫星分别运行于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中国的“双星探测计划”引起了国际空间物理界的关注,被列入国际日地物理计划和欧洲航天局“星簇计划2”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和欧洲将利用中国的“双星”与欧空局“星簇计划2”的4颗卫星联合探测,在从太阳地球的空间中,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体系。探测的科学成果将由中国与欧洲共同享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改进型。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5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第33次获得成功。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自己的先进空间探测项目同发达国家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的对等合作。

“探测一号”是中国双星计划两颗卫星中的赤道星,它的轨道远地点达到78051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一颗卫星。重约350公斤的“探测一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欧洲航天局联合的8家欧洲科研机构共同研制,星上除了中国的设备外,欧洲空间局还提供了5项14台件有效载荷。在环绕近赤道轨道在轨运行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探测一号”将对赤道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为了将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对“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丙”火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其中在原有的火箭一级二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带独立控制系统的第三级—--上面级,确保卫星准确调姿入轨。

参数

卫星进入近地点五百五十一公里、远地点七万四千零一十七公里、转轴倾角为二十八点二度的近地大椭圆轨道。

“探测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欧洲航天局联合的八家欧洲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卫星重约三百五十公斤,设计寿命十八个月。该星共搭载八个项目十七台套有效载荷,其中,欧洲空间局提供了五个项目十四台套。

用途

探测一号卫星主要探测近地磁尾区的磁层空间暴过程及向阳面磁层顶区太阳风能量向磁层中的传输过程。“双星计划”另一颗近地极区卫星的轨道高度为700—35000公里,主要探测太阳风能量和近地磁尾区能量向极区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传输以及电离层粒子向磁层中的传输过程。两星相互配合,构成具有明显创新特色的星座式独立探测体系,可以对地球空间暴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立体探测。

“双星计划”的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将分别搭载8台有效载荷探测器,其中8台有效载荷探测器由欧洲航天局资助欧洲国家有关单位研制,另外8台探测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设计、研制。这16台探测仪器将进行三维磁场探测、粒子探测、低频电磁波探测和卫星表面电位主动控制。双星探测数据的接收将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密云科学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以及欧洲空间局西班牙卫星数据接收站共同完成。

发射过程

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6分18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探测一号”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进入轨道

火箭飞行12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远地点高度78051公里,近地点高度555公里、转轴倾角为28.5度的近地大椭圆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发射意义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的重大科学项目。它包括两颗小卫星,今天发射的探测一号是赤道星,探测二号是近地极区卫星,将在近地点高度7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40000公里的轨道环绕南北极方向运行。两颗星将分别对近赤道区和极区两个地球空间环境变化最为重要的区域进行宽能谱粒子、高精度磁场及其波动的探测,主要研究太阳活动、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而建立磁层空间暴的物理模型、地球空间环境动态模型和预报方法。该计划由中国首次提出以后,引起了国际空间物理界的关注,被列入国际日地物理计划,并成为欧洲航天局“星簇计划2”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中国的双星将和欧(洲)空(间)局cluaster(星蔟计划)的4颗卫星密切地配合,将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进行6点探测。

双星计划是中国第一次以自己的先进空间探测项目同发达国家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的对等合作,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空间科学与技术界的地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