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丰村

文丰村

文丰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村域面积为200亩。2019年6月6日,文丰村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文丰村村域内文物古迹较多且保护完整,如古建筑、纪念建筑、民居、遗址、遗迹等。其中有红色旅游遗址25处:如清代后期古堡(党家堡—长征战斗遗址)1处,长征纪念馆1座,百年老树(核桃树)1棵,红军领导人旧居19处;其他如古河道(南河湾、北河湾)2处。

历史沿革

文丰村在汉代以前属塞外番国领土,为少数民族交易骡马的市场。唐宋时期,文丰村已经很发达,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小城镇构建,形成了可通东西南北的十字街道,至少在盛唐时期文丰村就有了集镇历史。明万历年间,归属桃元上里,其后多次设镇。新中国成立后,为榜罗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称为文峰大队。1985年11月,榜罗公社改为榜罗乡,称为文峰村。2004年11月,撤乡并镇后改称文丰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文丰村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市天水市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村域面积为200亩。

地形地貌

文丰村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处于梁、状丘陵围合形成的小盆地中,规模较大,用地集中,北沟与南沟汇合形成南河后从盆地的东南方切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区海拔1938米。

气候

文丰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温凉半干旱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照资源丰富。

水文

文丰村有苦水河流经其境,以咸水为主,局部有含淡水的黄土丘陵潜水区,东北向的景家河与偏东的南河都发源于文丰村,成为常家河重要的支流(通渭县南部的重要河流)。南边是清溪河的源头区,经青堡流入甘谷县。西边是大河支流的源头区(大河是陇西县的重要河流)。

自然资源

文丰村的植被主要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经济林和一些以中生或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种群,其中主要乔灌木树种有银白杨、柳树、沙棘等为主。

文丰村有狼、狐、羊、牛、驴、猫、狗等动物生活,适宜大部分生物及昆虫生存。

自然灾害

文丰村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

村落特色

文丰村原为少数民族及汉族骡马交易市场,处于梁、峁状丘陵围合形成的小盆地中,气候较周围温暖,水源充足,在明万历年间之后多次设镇,商贾云集,经贸活跃,地处定西市天水市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交通四通八达,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居住。文丰村清末及民国初民居传统房屋分布于树内“十字”型街道周围,绿树掩映,星罗棋布,景致古色古香,如要街道为北街、南街、东街,居民以沿街分布为主,呈圆环形向四周分布,北部有庙宇1座,南部坐落基督教庙宇1处,西部为书院聚集地。

主要景点

战国秦长城

秦长城遗址在今榜罗镇境内绵延20余千米,古长城最宽处可达12米,高度达9米,部分古关隘、营寨和烽火台遗址保存较好,明末清初最古老的土堡尚存。战国秦长城遗址上随处可见秦砖汉瓦的碎片。

榜罗镇会议旧址

榜罗会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榜罗镇会议会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会址、17处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住宿旧居、红军司令部及警卫团驻地旧址、红军驻宿一条街、红军饮马池、朱家堡战斗遗址,这些革命遗址依然保存着当年的原貌。榜罗镇会议旧址先后被命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列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体验教学点,甘肃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

人口

据2021年10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文丰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800人,常住人口8000人。

经济

文丰村主要产业为农牧业和红色旅游业。据2021年10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文丰村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800元。

人文

传统民俗

节庆活动

榜罗镇属于敦煌市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县书画中国艺术节路线之一,每年8月举行。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及书画艺术品等相关产业经营者齐聚通渭榜罗镇文丰村,进行交流、洽谈、合作。参加人数在1万人左右。

祭祀崇礼

文丰村村民通过秧歌、戏曲等方式开展祈福及祭祀祖先的活动。

婚嫁习俗

通渭婚嫁仪式分为:迎亲——拜天地——入洞房——安房——听房——待亲房,有“总理”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礼毕,“总理”指挥众“执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后饭,饭后由四邻五舍请去休息,喝茶,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轮番敬酒,寒暄问好。然后挂灵帐,贴灵纸,设案备香,案前放一瓦盆,即“窖纸盆”。

服装服饰

汉服,全称是“汉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非遗项目

草编

草编制品是选用上好的各类草杆精心编制而成的。从工艺选料到编制程序也是很复杂的选取材料的时候,必须是植物的茎秆,而且表面要求一定要清白光亮,茎秆不但要轻还要粗细均匀,草芯要饱满还要富有弹性,外皮不但要薄而且更要坚韧,选择的都是拉力大还不会轻易被折断的麦桔。这些原材料选好以后,还要经过处理,必须要先清洗,一次蒸白,然后就开始编织;编织好各类工艺品之后还要进行二次蒸白、然后整理、分级、包装,才能最后运销到各地。

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文丰村当地的一种汉族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汉族民俗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厚,为老百姓所喜爱。“小曲”即西北群众所喜爱的“眉户”或“迷胡子戏”,因其有别于秦腔粤剧而得名。是个地方剧种,它是汉族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集,最适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以秦腔为主调,用一种蜡烛或燃烧的乙醇等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的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物产美食

文丰村种植苦荞、胡麻,两年生,农历六月收获,产量较大,可制成较好的食用油;手工艺有窗花,纳鞋底,布鞋等,是文丰村流传下来的手工艺。

交通

文丰村距通渭县县城50千米,县道100线、乡道206线为村内主要道路,交通便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