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文化
青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类型,因1973年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青墩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这一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下游的江淮平原东部。青墩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遗存,成为了江海平原和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代表。
文化特点
青墩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其生产的多种类型的陶器,包括夹砂褐陶、泥质灰陶、黑陶和红陶。这些陶器通常带有各种纹饰,如瓦楞纹、弦纹、篮纹、竹节形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和椭圆形捺窝。此外,青墩文化还制造了大量的骨角器,如骨链、骨镖、骨凿、骨耜、骨搬指和角锥、角来、角纺轮等。玉石器的品种也很丰富,包括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青墩文化还出现了仿石斧制作的带柄陶斧。青墩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渔猎、采集和饲养等活动。通过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间。
神话传说
青墩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青墩遗址出土的带柄穿孔陶斧,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也被视为一种象征性崇拜图腾。这种陶斧的出现,标志着石斧已经从实用领域升华为人类精神活动领域的象征。青墩文化中的陶斧,被认为可能是盘古神话传说的起源之一。通过对青墩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工具转化为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元素。
发现与研究
青墩遗址是南通市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青墩文化的文章,为我们正确理解青墩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如何保护利用遗址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青墩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南通文化的历史内涵,促进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
历史价值
青墩遗址的试掘与正式发掘后,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分别撰写的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对遗址的重大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青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开放性,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保护与利用
青墩遗址已被列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潜在的保护价值正在逐步显现。青墩文化的弘扬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以期在未来成为南通市文化的亮点。
弘扬文化的构想
为进一步提升对青墩遗址价值的认识,有必要加强对青墩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青墩遗址的再发掘和青墩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南通的旅游观光范围,增强特色文化游的历史厚度。青墩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南通构建文化大市的宏伟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
青墩文化简介.百度文库.2024-11-05
青墩文化简介.docx.淘豆网.2024-11-05
长江系列:江苏海安-青墩遗址.新浪博客.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