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满达乡是黑龙江省孙吴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边境乡。居民主要有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回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白族瑶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有满族村3个,达族村1个,俄族村1个,鲜族村1个。东北地区俄罗斯阿穆尔州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江相望,边境线35公里。历史悠久,早在1912年就与对岸俄罗斯边民互通贸易,并在王阿木河一号岛上搞过互市贸易,岛上兴旺时期曾建过酒吧、贸易市场等活动场所,两边人民互相通婚、迁移定居今哈达彦村,形成了现在的俄罗斯大家族。沿江满达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部为沿江小平原,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逊黑和孙逊两条白色公路贯穿于全乡9个自然屯,交通发达。多年来,沿江满达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与时俱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新农村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经济发展

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沿江满达乡在制定2006―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上,按照“二十字”方针要求,科学考虑各方面因素,坚持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抓住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科学地编制了五年发展规划。并要虚心学习,多想办法、想好办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有效地逐步推进,以此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地理沿革

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是孙吴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1988年12月成立。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位于孙吴县东北,小兴安岭北麓,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东南与逊克县接壤,西北与红色边疆农场为邻,东北地区俄罗斯阿穆尔州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江相望。南北32.5千米(北纬49°12′─49°38′),东西50.75千米(东经127°40′─128°),边境线35公里,国家一类口岸孙吴口岸座落在四季屯村,辉—沿江—逊克、孙吴—逊克两条公路穿乡而过。乡辖8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卫疆村与哈达彦村现已合并)及农场5个连队,总面积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含农场),有满、达、俄、回、鲜、等11个少数民族,有满族村3个,达族村1个,俄族村1个,鲜族村1个。沿江满达乡距孙吴县城49.5千米,距逊克县60千米,距黑河市95千米。各村按区域位置可划分为:北部四季屯满族村、大桦树林子村、小桦树林子村;中部西霍尔莫津村、东光朝鲜族村、东霍尔莫津村;东部胜利屯村、卫疆村、哈达彦俄族村。西霍尔莫津村为乡政府所在地。现有农业人口6609人,2206户。是孙吴县所属最大平原乡镇,也是孙吴县唯一边境乡。

政府构成

辖区内驻有县直单位:邮电支局、信用联社、派出所、沿江供电所(电管站)、沿江林场、沿江林业站、沿江供销社、及驻军81687部队75分队沿江边防五连、武警孙吴支队沿江边防工作站、北安农管局三分场场部及五个农场连队。有移动、联通、小灵通收费营业厅,所办业务与县级同步。

全乡有干部职工48人,其中机关21人,事业站27人,副科级以上干部9人。全乡有乡级民族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6所(合并了3个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06名,学生1073名,其中中学534名,小学539名。有乡级中心医院1所,9个村级卫生所,医院职工21名。全乡有党员203名,分属12个党支部,其中农民党员153名,干部党员50名。8个行政村中有省级文明村2个(东屯村、小桦树林子村),市级文明村4个,县级文明村2个。

沿江乡地貌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一草一分田”,是孙吴县重要粮食产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乡有耕地9万亩,草原面积7.25万亩;乡域内分布着二道河等7条河流,天然水面9万亩,宜鱼水面0.4万亩;森林面积51.7万亩;旅游资源有金朝遗迹、第二次世界大战遗址、火山旧貌等。

沿江乡属第四积温带,无霜期在115--120天,适于大豆、小麦、亚麻、马铃薯、玉米、烤烟、北药等作物生长。2005年全乡生产总产值实现33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00万元,占总收入的78.7%,畜牧业收入300万元,占总收入的9.9%,渔业收入30万元,占0.9%,采集业和劳务收入220万元,占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87.1元,全乡砖瓦化率达到7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4%,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达到85%。

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沿江满达乡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其主栽作物为大豆,占播种面积的95%。几年来党委政府结合乡情实际,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理念,实施了高油大豆基地建设和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建设,至2005年,全乡高油大豆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连片种植),占大豆总播面积的72%,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形成规模化,与俄罗斯签订出口订单,已成沿江乡种植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哈达彦村的“潘氏西瓜”,现正申请国家专利。

畜牧业发展

沿江乡适牧草原面积少,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依托实际,确定了“适度养殖、规模发展”思路。鼓励家庭圈养,扩大养殖户数量,以期形成规模化,至2005年,全乡已有各类养殖户70余户,在具体发展运作上,注重在标准饲养和集约化经营上实施突破,现已建成牛羊牧业小区,大鹅养殖示范区,畜禽繁育中心,家庭猪禽繁育点。成立了牛羊、大鹅养殖协会,为畜牧业创造了良好发展平台。目前已形成养鱼、养鸡、养鹅、养牛、养猪等5个专业村。2005年,畜牧业产值实现84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4%。

林产经济

突出林区优势,发展生态牧业,乡党委、政府依托地利资源优势,将林产经济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年来,重点抓好了沙棘种植基地建设和五味子种植基地建设。现沙棘种植已达4100亩,在具体措施上,推行果园式管理,现三年生沙棘已结果。把界江岛屿列为野生北五味子基地,实行封闭管理和保护性开发,同时,积极落实地块,实行大面积移栽,2004年从伊春市引进了五味子苗木3万株,落实20户,地块100亩,目前成活率达72%,3年后即可见效益。

劳务经济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业人均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做强做大了劳务经济。据统计,乡域内共有富余劳动力2000余人,至2005年末已转移516人,转移率达26%。年收入达400余万元,人均增收可达300余元。特别是将东光鲜族村做为出国转移典型来抓,东光鲜族村向韩国日本俄罗斯转移劳动力人数已达30余人,做为远近闻名的出国打工村。

旅游资源

日军侵华遗址:地处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在两山对峙的山口处有一石室,是当年的第一卫兵所,当年铺设的军用公路坑洼不平,杂草丛生,路两侧的排水沟时断时续,有的还剩下一些水泥板。经过第二卫兵所和几个坑道,拐进主体山洞,进入洞中,经过走廊是两间厅室,拱顶四壁镶有木条,可居住百人,同样兵舍周围有四个。阵地中心是“亚雷高地”每隔20米直线分布着4个炮台遗址,从地下到地上的发射井有10余米深,供火炮升降。还有防坦克沟、散兵壕、机关枪掩体、地下发电厂、医院等设施,所有地下兵舍都是用高强度水泥浇注在大山的腹部,洞口伪装成山体一样。唯一的一个半地上建筑是步兵警备中队驻地,长约80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构筑,分隔成10个房间。孙吴县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673支队遗址:

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673支队驻地。占地20万平方米,原建有青砖平房300多间,用于支队饲养试验用动物、支队官员办公室、制菌室、训练室、守备部队营房、食堂等。战后大部分被烧毁,少部分营房现村民居住。遗址可见其瓦砾和残砖、地下室、解剖地的残迹清晰可见。

黑河市《黑河抗日战争暨日军侵华要塞遗址展》

为了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黑河八一0电台筹建了《黑河抗日战争暨日军侵华要塞遗址展》馆。该馆占地300平方米,展线70米,共分七个部分,展出各种资料、图片190余幅,收集到当年日军所用实物几十件。在展览馆100余米处,是日军侵华“北门镇地下工事遗址”。地下工事由上下两层结构组成,加上地面上的炮阵地,地下弹药库和纵横交错的战壕及交通壕,外围是一条呈弯月状的反坦克壕,构成了当年日本关东军第四军独立135旅团在黑河市南281高地上一幅完整的军事设施群。

该地下工事是当年关东军黑龙江省中苏边境按作战区域划分的14个国境阵地中“第七国境阵地”,是日本关东军“北部正面阵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同虎林市、东宁要塞一样,同为“特”、“甲”类。展览馆和地下工事为“省级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