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郡
清河郡是我国西汉建置的。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在清阳县(今河北邢台清河县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清河县、故城县(东武城)、枣强县、临西县、南宫县、威县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属冀州,其辖地今河北省约占2/3,山东省约占1/3。
历史沿革
秦代
中后期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城,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清阳县故城西”)。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阳县,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
东汉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
魏时
甘陵郡和甘陵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地)均复名清河。仍属冀州。
咸宁三年清河郡为清河国。
十六国
又置清河郡。
刘宋永初元年(420年)至刘宋泰始四年(469年)置清河郡,原属青州,宋元嘉年间侨置冀州。
泰始四年(469年),宋失青、冀,为北魏据,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属司州。
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
北周
初置贝州(治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谢炉附近)。
唐
至德二年复名贝州。
宋
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置永清军节度,改贝州为恩州。
金
属大名路,因清河连年大水,遂移恩州治于历亭县,自此清河仅县存,不复为州郡。
文化
名门望族
清河张姓
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张家口市(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张氏最为显赫。
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
清河赵元楷妻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北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家之说崔贵妃仍立其中。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参考资料
隋书.古诗文网.2021-06-10
地理志上.古诗文网.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