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爱山
杭爱山(Хангайн Hуруу),古名燕然山,又称燕山,南北朝末期又改称为于都斤山,是蒙古国中西部的山脉,也是蒙古国重要的畜牧地带之一。杭爱山离雁门关约1800千米左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扎布汗、后杭爱、前杭爱三省,延伸700千米,海拔2000~3000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中原地区历代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杭爱山最高峰是鄂特冈腾格里山,海拔4031米。
杭爱山山顶大多平坦,终年积雪,其山脉是北冰洋流域与内流区城的主要分水岭,也是蒙古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向北经过俄罗斯境内最终注入北冰洋。杭爱山是色楞河、鄂尔浑河、扎布汗河的发源地,其北坡较缓,称后杭爱,多泰加林;南坡称前杭爱,多草原牧场和温泉。杭爱山区域内矿产有金、云母等;多矿泉,建有疗养所。
杭爱山作为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燕然山(今杭爱山)频繁出现在古诗中,例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天皇”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的便是《燕然山铭》刻石之事。
命名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杭爱山在汉代标为燕然山,在隋唐时标为于都斤山、乌德鞬山,在元朝时标为杭海岭,至清代才标为杭爱山。
历史遗迹
东汉时期发生在汉与匈奴之间的屡次战役中,其中在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这场永元元年战役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窦宪为了留念这一场首要的战役,把班固撰写的记载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爱山的摩崖上,史称《封燕然山铭》。
地理特征
杭爱山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西南,核心地域包括今前杭爱省、后杭爱省和扎布汗省辖地,西北东南走向,是一座绵延700千米的巨大山脉,翁金河东岸的德勒格尔杭爱(Inil Hairan)山即是其绵延余脉。杭爱山海拔达到了2000~3000米,可以得到北冰洋的水汽,因而雨水较多;而山中有山谷,其地较为平坦,能够汇集雨水,形成了河流。古代的杭爱山实际上就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因此,古代的游牧帝国往往会建都于此。
地震
1905年7月9日和23日,在蒙古西北部杭爱山以北接连发生的两次接近8级的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一东一西,相隔约85千米,各自产生了地表断裂带。因两次地震位于同一构造带上,破裂方式相同,地表断裂带连成一体,宏观总长达350千米。如将每一地裂缝的长度加起来则超过700千米。此震发生在亚洲大陆内地,位于帕米尔高原贝加尔地震带上,属大陆板内地震。大陆板内地震的特点是震级很大,复发期也很长。但杭爱山地震却是在时空范围都极短狭的情况下接连发生的。最初定的震级,两次都为8.3级,后有人改定为7.6级和7.7级。
参考资料
”勒石燕然“是真的!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摩崖《燕然山铭》找到了 | 重大考古发现.内蒙古大学桃李湖畔·新闻速递.2024-01-04
【统编教材】唐宋边塞诗中的“燕山”和“燕然”.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4-01-04
徐永清:杭爱山下.澎湃新闻.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