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笠螺(学名:Cellana toreuma),又名嫁、蜃眼,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盖笠螺属的一个物种。原属原始腹足目笠螺科,现属Nacellidae科。贝壳呈低笠形,壳小型,壳长约二到四公分,壳口为卵形。
形态特征
贝壳呈斗笠形。较低平,壳高约为壳长的1/3。壳顶近前方略向前弯曲,常麻损,贝壳的最高点向前的斜面较直,向后的斜面稍隆起。壳外表面有细放射肋,呈现黄色、绿褐色、或青灰色,个体变异大。有不规则的紫色或棕色斑带,可见多数细小而密集的放射肋,壳缘呈细齿状。生长线较细,不甚明显;壳内表面通常具有银色的珍珠光泽,能清楚地透视壳外表面的彩色。质较薄,近半透明。气微,味微咸。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西太平洋,包含中国大陆沿海、中国海南岛、中国台湾岛、日本及菲律宾。中国台湾则产于北部海岸、东北角海域、东部、南部的岩礁区及各离岛的岩礁海岸。
中国台湾省分布东北角,花莲石梯坪,新北市淡水,台北县三芝,台北县石门乡,宜兰县东澳,台北县万里,和平岛,基隆八斗子,瑞芳区瑞滨,富贵角到大溪,台北县鼻头角,台北县贡乡和美,台北县贡寮乡澳底,台北县三貂角,宜兰县石城,宜兰县大里,龟山岛,宜兰县苏澳,花莲县大港口,屏东县佳乐水,绿岛,兰屿岛,屏东县东港,屏东县鹅銮鼻,大树房,屏东县南湾,屏东县恒春半岛,琉球乡,澎湖内部海域,澎湖大仓岛,新北市贡寮乡蚊子坑,花东海岸,金门后湖,金宁乡,金城,金沙,金湖,小金门岛,兰屿。
栖息环境
花笠螺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之岩礁或珊瑚礁,以岩礁上的海藻为食,所以外表上的个体变异与其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除了岩礁海岸以外,海滨之大型石块、海滩的石礁也可发现。遇上危险或退潮时,会紧贴於岩壁上。夜间四处觅食,通常会回归(Homing)到原来的地方。
寄生虫
花笠螺是Philoblenna tumida Ho, 1981的宿主(ectoparas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