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袍
蟒袍 mǎnɡ páo
又称为蟒衣、蟒服、花衣。蟒袍就是织绣有蟒纹的袍服。明清时期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吉服等。蟒袍是明代创制的一种官员“赐服”。明代尊崇周礼,太祖在吸收了周、汉、唐、宋服饰之长的基础上按照礼制严格划分高下。蟒袍作为皇帝御赐臣下最高等级的赐服,非特赐不许擅服。
清代蟒衣由明代发展而来,满清入关后,沿袭蟒衣而将满族服制与其结合,称为蟒袍。穿用人群的限制相比明代较为宽松,正式穿用多作为礼服、吉服。
服 制
明代
明代,刺绣有“蟒龙”的蟒衣非常贵重,非赐不得穿,由皇帝御赐,获赐者以此为无上荣光。
明代拥有较为完备的赐服制度。御赐“蟒袍”的对象有王爵、内使监宦官、功臣官僚、有封的妇女、其它部族首领等。
《凉州府志备考》中有载,张氏始祖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有功,获赐蟒衣一袭。《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犬,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皇帝身边的宦官跟随帝王上朝必着蟒衣,以显示帝王对其的喜爱。《明史》卷六七有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服蟒。”
皇帝在王爵成婚之时赐予“蟒袍”以示祝贺与关怀。
明初“蟒袍”作为官员朝服或赐服,穿用等级十分严格,不可逾制。明代中叶后,蟒衣的穿用逐渐泛滥,蟒衣逾制现象屡见不鲜。
清代
俞樾撰著《茶香室丛钞》卷二十二可考,清代蟒袍沿袭了明代的旧制,与明制蟒袍相似。《清史稿》有载蟒袍在皇族官僚中是常用服饰,而普通军民禁用蟒缎制衣。
蟒袍的穿用规制不再似明代严苛,服用人群相较于明代也更广,上至亲王、下至未入流官员,皆可穿用,但蟒袍在色彩、纹饰、形制、穿用场合有严格区分。
如元旦节、万寿节等节庆时期着蟒袍。清代夏仁虎《旧京琐记·仪制》记载:“遇万寿或年节皆蟒袍,谓之花衣期。”清代规定“花衣期”百官必须穿着蟒袍。《清稗类钞》有载,凡是在庆典期间,百官都要穿着蟒袍,官署停止一切刑事,大臣也不可在此期间递遗疏或请恤典,违者严惩。
款 式
明代
明代蟒袍形制多为齐肩圆领、大襟右、大袖、左右两侧出摆,少数为直领或交领、大襟右祍、宽袖、左右开衩、有内摆。明代蟒袍为直接穿着,没有再着外衣。《明史·职官志》载:“衍圣公,孔氏世袭,正二品。袍带、诰命、朝班一品”,“永乐二十二年,赐衍圣公宅于京师,加一品金织衣。”
山东曲阜衍圣公府馆藏的明代衍圣公赐服蟒袍2 件(图示如下):蓝罗金绣蟒袍、彩绣织金蟒袍。
清代
由于满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服饰形制的改变较大。在对汉族服饰特征继承的基础上加入满族服饰特点,满族喜穿袍、褂,故而蟒衣的形制从宽袍大袖改为紧身马蹄袖,称谓也从蟒衣改为蟒袍。清代袍服多为上衣下裳连属制,继承了自古以来的衮服制。
清代蟒袍分为礼服和吉服两种不同形制,以此区分穿用场合。清代蟒袍有男女之区分。
据故宫博物院藏品(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清乾隆香色缎绣八团有水袷蟒袍,女吉服为左右两开裾。男吉服袍开裾的区分在于,文武官员前后两开裾,宗室皆为前后左右四开裾。以四开裾为贵。宗室才可穿用,其他官吏士庶只能穿二开裾的衣式。
纹饰及分布
蟒纹
蟒袍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服装上的蟒纹图案。
对于“蟒”的解释在《尔雅·释鱼》卷九中提到:“蟒,王蛇。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所以,最早“蟒”是指大蛇,与“龙”相去甚远。而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文中提到龙的基调是蛇,龙在最初本是一种大蛇的名字。”蟒、龙形象皆由蛇而生。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及,蟒是一种大蛇,无足无角,与角足皆具备的龙不是同类,明代的蟒衣都以龙为原型,且明代蟒衣和龙袍非常相似,只是蟒比龙少一爪。蟒衣上的“蟒龙”纹样最早出现于元末。
孔府旧藏衍圣公所穿的蓝地妆花纱蟒衣、墨绿色地妆花纱蟒衣、茶色织金蟒妆花纱道袍及衍圣公夫人所穿的香色罗绣过肩蟒女旗袍、桃红纱地彩绣云蟒裙、茶色绸平金团蟒袍等服饰上带有各式蟒纹,有行蟒、升蟒、过肩蟒、团蟒等。行蟒,昂首竖尾,作行走之态,一般多对称使用,左右各一,多见于袍服的袖及膝斓等部位。头部朝上,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姿态,为升蟒。蟒的头部安排在前胸或后背处,身体绕过左右两肩,为过肩蟒。以圆形或团形构架呈现的蟒纹称团蟒。
明代赐服的纹饰分布有一种典型的样式,称呼为“云肩”,即将主体图案分布在盘领周围的两肩和胸背部,图案呈十字形对称分布。云肩、袖裥、膝裥是明代赐服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沿袭明代蟒袍的规制,以“五爪龙,四爪蟒”区分龙蟒袍。清早期蟒袍多数皆为四爪,获赐五爪蟒缎者亦可用之。《皇朝礼器图式》,详细记载了蟒袍的穿用规制,并按照穿用对象的等级区分蟒纹的使用(如右表所示)。
穿用者地位越高蟒纹数量越多,且五爪蟒纹比四爪蟒纹更为尊贵。记载中蟒纹大多是为四爪,但其中皇子福晋、郡王福晋、县主的蟒袍“通绣九龙”,与其它蟒袍的纹饰大不相同。而龙、五爪蟒在图像的呈现上趋于一致,只从爪数难以区分。
自贝勒下至辅国公、和硕额驸,蟒袍皆通绣四爪蟒纹。
据故宫博物院藏品(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清乾隆深色丝袷纱蟒袍 所示:
此蟒袍为自贝勒下至辅国公、和硕额驸等宗室男所穿吉服。蟒袍通绣四爪蟒纹15 条,分布于两肩、前后身、领襟、袖端。两肩:正蟒各一前后身:正蟒各一、行蟒 各二袖端:左右正蟒各一领襟前后:正蟒各一、行蟒共三。
蟒纹在形式上与龙纹区分甚微,蟒袍主要以其色彩、纹样及蟒纹数量的不同区分穿用者的等级,更注重服用人的身份和穿用场合,具有更明显的“重名轻实”的服饰特征。
礼服(朝服)为帝后臣僚朝会、祭祀之时的服饰。吉服(吉服袍)服制上仅次于礼服,为清廷帝后、亲王宗室和文武百官以及嫔妃命妇等,举行燕宴、三大节庆及吉礼、军礼活动等服饰。
礼服蟒袍与吉服蟒袍的蟒纹等级制度不尽相同。无论蟒袍上所绣纹样是四爪蟒还是五爪龙,等级高的皇族穿着既可称龙袍也可称蟒袍,而品官只可称作蟒袍,且品官蟒袍纹样随官职级别的降低而数量减少。遵循“上可用下,下不可上”的原则。
《钦定大清会典图》记载,皇帝的吉服在明黄色袍面上织绣五爪金龙纹或蓝色龙、珍珠龙纹16 条,其中,正面龙纹8 条,行龙纹8 条,分布在两肩、领部、两袖袖端、襟部、底襟等,并且周身织绣十二章纹,间饰五色云幅,下幅为八宝立水、海水江崖等纹饰。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吉服袍织绣五爪金蟒纹16 条,分布位置与皇帝吉服袍相仿,但没有十二章纹。
据《钦定大清会典图 卷六十二 冠服》记载,“贝勒夏朝服刺绣有四爪蟒纹,贝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等人服饰形制与其相同。”
文武官员蟒袍依据品级的降低而蟒纹数量减少,但蟒爪数均为五爪。如“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至九品,五蟒……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
海水江崖纹
海水江崖纹是中国传统纹样的一种, 又称为“江牙海水”或“海水江牙”,其主要由山石、海潮组成,海水意指“海潮”,潮又与“朝”同音,江崖又称为“江芽”或“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中国古代又常以“江山”代指国家疆域,因此在皇权统治阶级眼中具有“山川昌茂”“国土永固”的寓意。
海水江崖纹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作为服装的装饰图案,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满清贵族、官员常用纹样。海水江崖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明朝时期官员补子上的装饰图案,没有固定的形式。明朝中后期,海水江崖纹被应用在龙袍中间、龙纹的底部和龙袍衣摆袖口处。清代龙袍、官员服饰普遍使用海水江崖纹,常见装饰在袖口、衣袍底部。
明代的海水江崖纹大多以辅衬的边饰出现,与龙纹有较好的相融关系,且能够以局部的遮挡来体现前后的空间关系。至清代,龙、蟒纹与海水江崖纹开始分离,水纹由原先主要表现水的波动状态的水平纹衍生出立水纹,即以曲线斜向规则排列在山石下方,也称“水脚”。下摆立水纹与整个衣身的占比面积也随着时间发展而增长,由康熙水脚面积占比不足15%逐渐发展为光绪年间占比达30%左右,期间立水的曲线排布变密且越发趋近直线。
单色的海水江崖纹较少,多见于红色和蓝色龙袍,单色的海水江崖纹图案常为金色,由金线刺绣而成;复色的海水江崖纹很常见,符合清代贵族追求奢华装饰的心理,常见的颜色搭配有红、白、蓝、绿及金色。
清代衍圣公蟒袍上除蟒纹外,有海水江崖纹饰、八宝立水、祥云八宝纹等。
其他纹饰
明代衍圣公蟒袍上除蟒纹外,有祥云、江水、花梗、叶、芽等纹饰。“壬”字形云纹,也称四合如意纹, 双向连接排列,即排与排之间以带状流云双向连接,稍稍相错排列,是明代应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云纹之一。
色 彩
《明史·舆服志》有诸多对色彩的规定与限制,“洪武三年,庶人不许用黄”,闭-鲫‘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人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明代宫廷对于官服和吉服配色具有严格的规定,用色多以正色为主,间色为次,服饰主色为红色,其次为青色、绿、蓝、紫等色系。
明代衍圣公蟒袍具有色相丰富、正色主色间色为辅色、饱和度较高明度较低的特点。正色涉及黄色、红色、蓝色等,以红色的使用率最高。明代蟒袍色彩以中饱和度、中明度色彩为主,在蟒袍的底色当中多有呈现。袍服以正色居多,选用中明度、高纯度的暖色。袍服的纹饰色与底色对比强烈,纹饰色本身则以高饱和度、中明度的鲜艳色彩构成。明代衍圣公蟒袍的底色为红色和蓝色,用色较为单一,均为正色,且占服装的最大面积。
清代衍圣公蟒袍色相较丰富、正色间色使用均等、饱和度较低明度较高,且图案布局遍及全身,色彩相比明代更加繁复、华丽。在色调方面较多集中在黄色、紫红、青色、蓝色,正色间色均有使用。清代衍圣公蟒袍色彩以暖色为主,中性色系、冷色系多出现在配色中。清代衍圣公蟒袍多采用妆花、缂丝和刺绣技法且大量使用金线,色彩明亮。
清代服饰在色彩上充分显示了“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度,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服饰色彩,不可擅自越级。
清代男性蟒袍纯度高的暖黄色居多,色调多明亮鲜艳,饱和度高;而女性蟒袍色彩纯度不如男性蟒袍高。女性蟒袍色调偏冷、色彩纯度低。
据《钦定大清会典图》所记载的服色制度,明黄是帝后的专用色,其余宗室、官民不可逾用。男子礼服以仅次于明黄的杏黄为上,是太子所用。皇子蟒袍以金黄为贵,亲王、郡王若得赐亦可穿用,其余人群蟒袍多以蓝色及石青色为主,文五品官以下只可用石青色。石蓝色是朝服中最为常见的蟒袍主色。王爵、宗室男、品官、侍卫均可能使用。清代女子蟒袍皇后以下、皇子福晋及以上用香色(属黄色系,但为偏冷调的黄色),贝勒夫人以下至品官命妇蓝及石青诸色随用。
面料
明代赐服专由国家织造局织造,材质主要来自于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
清代蟒袍所使用的面料有很多种,比如纱、妆花缎、貂裘等,蟒袍所使用的面料可以区分其穿用时间。吉服蟒袍通常依据面料的不同分四季穿着,春季夹、夏季纱、秋季棉、冬季裘。
戏服中的蟒
戏曲服装中的蟒袍又称为蟒、蟒衣等,多沿用明代蟒袍形制,是戏曲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行头,集中表现了戏曲服饰的程式性、装饰性和可舞性等艺术特点。
为扮演帝王将相、后妃女将等权贵人物的老生、小生、武生、旦角所通用的礼服。 戏曲中文臣武将皆可穿着, 用于上朝、出巡、坐堂等正式场合。
蟒袍按照性别分为男蟒和女蟒两类。通常大衣箱备有男蟒十件、女蟒五件。男蟒主要有十团龙老生蟒、加官蟒、太监蟒、文武衣、散团龙小生蟒、大龙净角蟒及改良蟒等;女蟒主要有旦角蟒、老旦蟒、梅派女蟒等。同一件服装可供不同剧目使用。
蟒袍以衣领形式而言,可分为圆领与交领两类。圆领男蟒:齐肩圆领、上下连身、宽身(直腰)、右衽大襟,直袖并在袖口添加水袖,左右下各缀有一摆,裉下缝有,在穿戴时,用来挂宽大尺寸的环状玉带,武将所穿的蟒袍另需搭配三尖领。女蟒与男蟒的领型、大襟结构基本相似,但衣长仅及膝下,穿着时需配裙,两侧无摆,是上衣下裳制式,穿戴时需搭配云肩。
各种类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装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纹样,并且在绣法上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为观众所熟悉的艺术语汇,以表示其身份、品质、性格的综合特征。戏曲蟒袍以服装底的颜色来区分身份性格,“上五色蟒”多用于身份地位较为卓越的王侯将相,“下五色蟒”则常见于俊雅小生或老年官爵等。一般皇帝、后妃穿黄示特权;状元、小生穿红蟒以示贵重;将军及忠臣绿表刚毅、黑或蓝者为性格粗犷。
十团龙老生蟒是老生扮演的文臣武将穿着,需加穿蟒领。装饰纹样是以“团蟒”为主,蟒、龙纹、正龙团、侧龙团,共有十只龙团。在前胸、后背、双肩处均绣正龙团,在膝盖、两袖的后面绣侧龙团,且左右纹样一定要对称,布局规整严谨。其次用八吉祥、海水江崖、云头等纹样在适当部位进行点缀。
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所穿的旦角红蟒
旦角红蟒为后妃、公主、郡主、贵妇、女将穿着,须加穿云肩。主要装饰纹样是凤穿牡丹、丹凤朝阳, 凤穿牡丹分布与十团龙老生蟒相似。在蟒袍适当的部位用八宝、八吉祥、牡丹、云头纹进行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