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苞小柴胡(学名:Bupleurum tenue var. paucefulcrans)是伞形科柴胡属的变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三苞小柴胡,高20-80厘米。根细瘦,木质化,淡土黄色,入土很浅。茎基部近木质化,带紫褐色,下部往往大量分枝成丛生状,很少单生,分枝细而质坚,斜开展开,再分生小枝。叶小,长圆状披针形或线形,长3-8厘米,宽4-8毫米,顶端钝或圆,有小突尖头,基部略收缩抱茎,无柄,7-9脉,沿小脉边缘和末端均有棕黄色的油脂积聚;分枝上的叶更短小些,形状相似。

伞形花序小而多;花序梗细长,长2-3.5厘米,有棱角;伞辐2-5,线形,不等长,6-13毫米,挺直,结果时稍延长;总苞片2-4,披针形或长椭圆形,不等大,长3-6毫米,宽1-2毫米,顶端锐尖,基部渐狭,5-7脉,支脉末端也有棕黄色的油脂凝集;小总苞片5,披针形或椭圆形,同大,草质,长3-4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渐尖,有小突尖头,3脉,长略超过小伞形花序或与之等长;小伞形花序多数,直径1-1.3毫米,花3-5,花梗长0.5-1.5毫米;花瓣近圆形,上端内折,小舌片近长方形,每小伞形花序通常有发育果3,其余多不发育。果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褐色,棱粗而显著,淡黄色;分生果横切面五角形,棱呈三角形;每棱槽油管1,合生面2;胚乳腹面平坦。花果期9-10月。

分布与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省等地。该植物生长在海拔1,3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阴湿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