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庙会
河南庙会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4个,也因此孕育了数量众多的传统庙会。明清时期河南传统庙会发展达到顶峰,每县每年的庙会都不下百次,多者可达千余次。文革时期,庙会大多随寺庙的破坏被废止,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复兴。河南庙会会期不一、规模较大,多集中在新年伊始或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庙会规模也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同其他地区的庙会相似,河南庙会也经历过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的变迁。河南省传统庙会活动内容丰富,包含祭拜、进香、祈福、还愿、曲艺、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祭祀祈福是传统庙会的核心内容。
河南庙会主要包括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庙会、开封万岁山春节大庙会、道口火神庙会、郑州城隍庙会等河南地区庙会。庙会在举行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收入、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庙会有不少活动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历史沿革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历史上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4个,也因此孕育了数量众多的传统庙会。明清时期河南传统庙会发展达到顶峰,每县每年的庙会都不下百次,多者可达千余次。文革时期,庙会大多随寺庙的破坏被废止,20世纪80年代又开始复兴。河南每年传统庙会数量亦在1000次以上,很多活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淮阳区(淮阳)。商丘火神台庙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二者都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平嫘祖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由于年代久远,起源竟无从考证,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特点
季节性强,分布较广
河南省传统庙会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最为集中。淮阳太昊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均在此期间举办。这是由河南省暖温带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中原农村耕作多以春天开始,庙会自然为春耕做好铺垫。春季庙会和人们借庙会踏青游乐具有很大关系。以襄城首山会为例,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首山周边男女老少相携登山游乐,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酒会和风筝会。此外,庙会举办的时间还和祭祀人物的诞辰、祭日或纪念日有关。观音诞辰日为农历二月十九,宜阳灵山庙会、汝州香山寺庙会等祭祀观音的庙会就在此期间举办。从空间布局来看,河南省传统庙会分布广泛,并相对集中。统计数据显示,几乎各县市都有特色的传统庙会。根据集中程度,可分为以浚县古庙会为代表的豫北庙会群,以宝丰马街书会、洛阳关林庙会为代表的豫西南庙会群,以太昊陵庙会为代表的豫东庙会群。郑州、洛阳市、周口市、濮阳市是主要集中城市,但大部分庙会并非布局在城市,村镇庙会数量占比达80%以上,构成乡村集市贸易的重要形式。
规模较大,形式多样
传统庙会集宗教祭祀、休闲娱乐和商品交易为一体,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聚集效应。河南省传统庙会多为区域性活动,但其中不乏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庙会。浚县古庙会期间,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蜂拥而至,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大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声势之大、会期之长,堪为“天下第一”。高峰时,平均日客流量达40多万人次,被称为中国最“牛”庙会。除单纯庙宇祭祀主题外,河南省传统庙会类型还有药交会、书会、灯会、花会、摸摸会、面人会、添仓会等多种形式,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马街书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等省数千名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辉县百泉药交会,已有600余载,素享“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活动内容
河南省传统庙会活动内容丰富,包含祭拜、进香、祈福、还愿、曲艺、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祭祀祈福是传统庙会的核心内容。每年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淮阳伏羲祭祖大典都会如期举行,包括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等多项内容。除祭拜活动外,传统庙会的文化娱乐也是其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原因。
地方流派
淮阳太昊陵庙会
起源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庙。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活动内容
太昊陵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时值新春伊始,冻土未消,民间正闲。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方圆数百里的群众均到此赶会、进香。尤其是二月十五,更被认为是人祖爷的生日。官方的祭祖大典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规格为最高的太牢祭祀,即牺牲用纯色的全羊、全牛、全豕三牲。大殿祭台中央放置祭案,上摆三牲五谷、时鲜水果及香烛等祭品。程序依次是:献香、献爵、献祭文、演奏祭祀羲皇的盛大乐曲。所有参与祭祀人员双目正视伏羲像,默念伏羲历万世而不朽的功德。大典结束后是持续一个月的民间祭拜。赶庙会的群众一般数十人结为一“会”,推一人为“会首”,其余进香者称为“斋公”。进香者排着长队,打着龙旗,带着社火表演队及响器班子,抬着供品,捧着高香,一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而来。到陵庙午朝门前便鸣锣叩头,一路烧香放鞭炮,直到统天殿前。有的善男信女则抬着高至二三米,全用香扎成楼阁式的香楼,到陵墓前焚烧。
伏羲既为人祖,掌管着生育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庙求子的特别多。求子程序有两项内容:
一是摸子孙窑或说叩子孙窑。显仁殿东北角墙壁上,离地五尺高的一块青石板上有个十分光滑的石孔,俗称“子孙窑”,据说女人摸摸叩叩就会怀孕生孩子。每逢太昊陵庙会期间,子孙窑前人挤人、人扛人、人驮人,争相叩摸子孙窑。二是到显仁殿女娲奶奶跟前拴娃娃。显仁殿的女娲奶奶像前的香案上放着很多光肚泥娃娃,求子的女人在女娲奶奶像前跪拜祷告,并许下心愿,然后给旁边的道人一些钱,掏出事先备好的红线拴住自己看中的泥娃娃,藏在衣襟下迅速离去,嘴里不停呼念道士给孩子起的名字或自己事先想好的名字,一直到家,把娃娃藏在妇女的床沿席下,如果三年内怀孕生子,那就是女娲奶奶赐给的孩子。
庙会期间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其中以杂耍表演为最多,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
特色
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祭祖庙会有两个十分独特的特色。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是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经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边舞边唱。二是在庙会上随处可见泥泥狗。泥泥狗也称太昊陵狗、陵狗,以黄淤泥捏制,黑色为底,然后用红、黄、白、绿、粉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黑色代表龟蛇崇拜,红和白色则意味着生命、生殖。泥泥狗的造型多样,有草帽老虎、人面猴、对脸人、猴头燕、双头狗等,腹部绘有女性生殖器图案,表现了在龟蛇崇拜基础上的女性生殖崇拜。泥泥狗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功绩的活化石。
开封万岁山春节大庙会
起源
开封万岁山庙会又称万岁山春节大庙会,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是开封市万岁山游览区于2003年开发的冬季旅游项目,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
活动内容
2024年开封万岁山庙会从大年初一至大年十六,在原有武侠的基础上升级和新增了儿童游乐区,仙侠区、武侠演义区、嗨玩音乐区、拍照打卡区。春节期间的实景演出也会从之前每天一百场的演出,升级为每天500余场的演出,具体包括《魔音汇》《仙女散花》《玄妙仙境》《仙侠穿越快闪》等新节目以及《舞狮》《豫剧》《木偶戏》《州鼓乐》等各具特色传统节目。此外,还有《极限飞车》《火舞团》等惊险刺激的节目以及王牌节目《三打祝家庄》《飞云瀑》《神州传奇》等。此次万岁山武侠城庙会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百余位商户,不仅仅有当地的特色美食——小笼包,炒凉粉花生糕、烩面,还有网红小吃拇指煎包、蛋仔冰淇淋、糯米糕、芋泥奶砖、香煎土豆丝饼等。
特色
开封万岁山庙会以大宋年文化为主要看点以及众多的民俗手工艺展示、特色的开封小吃餐饮等精彩内容,年味气氛、演出规模、传统民俗、开封小吃、娱乐活动,区别于传统庙会的独特武侠特色,独居地方特色。已成为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庙会。
浚县庙会
起源
浚县正月古庙会始于后赵时期大山大石佛(中国最早,北方最大)雕凿落成时,截至2020年,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流布区域涵盖豫、晋、冀、鲁、鄂、皖、苏诸省市。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活动内容
浚县庙会以浮丘山碧霞元君行宫为中心,延及两山十多处寺庙宫观和连接两山的多条街道。届时,庙内先后举行庙祭、官祭、共祭、社会祭,从晨至昏络绎不绝。庙祭是道教人士在碧霞元君大殿上所从事的祭祀活动,官祭是地方官府顶礼祭祀仪式,共祭为各地香会、圣会、社火等集体举行的祭祀仪式,社会祭为个人或几个人的祭祀仪式。祭祀的各个群体各有愿景,形成了年复一年许愿还愿的人流。宏大的庙会带动了集市贸易、文化活动,各地商贩搭棚售货,江湖卖艺者上会助兴,数十种餐饮遍布,上百种手工艺品展销,鼓书皮影各显其能,十几个剧种管弦鸣奏,古庙会成为人的海洋、歌的海洋、旗的海洋、舞的海洋。
特色
浚县正月古庙会传承了1600多年,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结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会期长,规模大,延续着明清特色,被称为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每年正月,庙会上三层人叠起的高跷、太师椅上高空翻滚的舞狮、盘鼓、秧歌、旱船等民间社火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社火集中表演更是把庙会推向高潮。
浚县庙会除了常见的高跷、舞狮之外,还有背阁、竹马、二鬼摔跤等地方特色节目,还有外酥里嫩的子馍、焦香酥脆的油炸河虾等地方传统名吃以及庙会烤肉、黎阳晒咖啡等现代时尚美食。同时还有泥塑、柳编等做工精湛的民间工艺品。
道口火神庙会
起源
道口正月古庙会(也称火神庙会),起源于宋末元初。截至2023年,有700多年的历史。当时生活用火,均为明火,火灾事故经常发生,人们为了“消灾”,敬奉“火神”为圣明,请“火神”建宙宇盛行。特别是在每年正月二十九日(据传说是“火神”生日)前,各店铺商贾、居民备置香烛、供品,在“火神”像或“火神”庙前,烧香祈祷、祭祀、庆典,祈求神灵保佑。为了以表虔诚之心,请、送“火神”者依古老戏剧人物化妆、抹脸、持旗、擎伞、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特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河南省滑县县城道口古镇传统的火神庙会,也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正月最后一个庙会”。道口镇共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分文会、武会两种,每年的火神庙会期间,各个会社都要操起锣鼓家什,拿出踩高跷、舞狮子、跑旱船、背阁、抬阁、扭秧歌、武术表演等看家本领上街“过招”,方圆上百里的百姓前来助兴,道口镇到处人山人海,除了外地观众都是演员,男女老少齐上阵,载歌载舞庆盛世,大家脸上的化妆、身上的服装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背阁由上、中、下三部分。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由3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的作用,由身着戏曲服饰、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青壮年捆在背上一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表演时,充当“下装”的青壮年走动扭摆,架上的演员也随之摆动。表演时的乐器有大鼓,大铜器,长号进行演奏,烘托道口火神庙会影响广泛,被称作华北地区正月里的最后一个庙会。
郑州城隍庙会
起源/发展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早在周代,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市建立的。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市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市祀苏缄等。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市、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伴随着城隍信仰的发展,明代之后逐渐出现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流、民间技艺于一体的城隍庙会,成为城镇中最主要的集市贸易活动。庙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庙中或庙的附近举行的集会。这类集会以商业交换为目的,定期举行。在北宋时庙会已经相当发达,到明后期,各地城隍庙已具有相当规模。到清代以后,各地城隍庙会规模更大、更频繁;民国时期沿袭旧制,城隍庙会规模不减;1949年后,城隍庙会的功能渐渐转变为单一的经济功能,仍然定期进行集市贸易;许多城隍庙周边发展起来的集市便是昔日城隍庙会的遗存,只不过此类集市天天进行,而各地也会定期举行多元化的庙会活动。
特色
郑州城隍庙会多次举办了新春文化庙会活动,集中展示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2024年郑州城隍庙会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少林文化相结合,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让社会公众了解郑州、触摸历史、感知文明。通过豫剧艺术陈列展、城隍文化系列泥塑展等展览,给社会公众带来扑面而来的年味。
登封中岳古庙会
嵩山嵩山地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位于嵩山黄盖峰下的中岳庙自春秋战国起就是祭祀中岳的祠庙。而由祭祀朝圣产生的中岳庙会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辐射性强、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被称为“中州第一庙会”。
起源
中岳庙会起源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庙会的重要代表。在女皇武则天对中岳神加封后,祭岳活动规模大增,并形成固定的规制。而春秋两季祭岳时,正值农闲,方圆数百里来此朝拜的百姓络绎不绝,因而以交流祭品、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为主的庙会逐渐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贾也看到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商机,于是经营范围逐步扩大,最后形成集物资交流、祭祀祈福、民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中州最盛大的庙会。
特色
庙会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文化,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芒山庙会
起源
芒砀山古庙会自唐朝因祭祀、宗教活动而兴起,后演变成集宗教活动、物资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游园庙会,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庙会所在地永城芒山汉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古庙会日益繁荣。
活动内容
庙会会址位于保安山南麓,由原来的敬神祭祀、求子祈福宗教活动,如今已演变为集宗教活动、物资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游园庙会。庙会一年两次,分别在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初五开始,会期10天左右。每逢芒砀山古庙会的时候,善男信女都要登上保安山南峰的山顶,到芒山寺里面去祭拜。他们或独自,或结队,从方圆几里、十几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会聚前来,自朝至暮,摩肩接踵,十分热闹。除在寺前烧香点烛和献供外,还进行特定的祭祀和祈祷活动,或求子嗣,或求婚配,或求平安等。
特色
民俗表演可谓是精彩纷呈,带有浓郁的黄淮平原地方风味的舞狮子、舞龙、划旱船等在庙会各处斗技竞艺;西游记、推红车、骑毛驴、猪八戒背媳妇、老翁背少妇、和尚敲木鱼、老翁架鹰、二鬼摔相继上演。泥狗、草编、面人、花剑、泥响、花鸟字书写、米上刻字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民间特色小吃等古汉文化性质的展示。 在年初的庙会期间,还要举行刘姓祭祖大典。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中国刘氏宗亲都要齐聚芒砀朝圣,拜创下大汉基业的先祖刘邦等。
内黄高王庙会
起源
内黄高王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因为帝陵内《流芳百世》碑记载:“……颛顼帝喾陵自大唐立庙以来,国有大庆,即隆祀事,历代如斯,迄今未艾。”颛顼为“五方上帝”中的第二帝,姬姓,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帝喾为“五帝”之三,因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高辛里)开基,故号为高辛氏。因二帝封号都有“高”字,所以当地百姓称他们为高骈,颛顼帝喾为高王庙。《颛顼圣帝庙记碑》云:“每遇岁旱,屡获佳应。人或构,能消病机之,□□或降灾克弭伏之咎,百祥骈集一方赖焉。”老百姓把这些祥瑞之兆看作二帝显灵相助,每到农历三月十八颛顼生日这天,各地百姓纷纷赶来,在帝陵前奉上贡品,焚香跪拜,祈求家道永昌、子孙兴旺,表达敬祖心愿,庙会由此形成。
历代帝王每逢新君即位或命将出征,皇帝都派钦差大臣前往祭祀,并立碑留名用作纪念。唐代对颛顼帝喾的祭祀已成为国家级祭祀,宋朝时期对二帝的国家级祭祀活动已成定制。在金宣贞年间(1213-1217年),二帝陵庙建筑因战乱尽成灰烬,后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式进行了修复,而且在天历二年(1329年)由官府立有二帝的墓碑,说明祭祀活动在元代没有中断。明清时期,皇帝定期派官兵进行祭祀,直至清朝末年,庙宇被黄河所湮没。但每逢庙会之日,数以千计的华夏儿女,依旧千里迢迢,云集帝陵祭祀。
特色
庙会内容丰富多彩,一是寻根祭祖——高王庙会体现的祭祀文化、寻根文化源远流长。颛顼帝喾陵古庙会是以祭祖为中心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民俗活动;颛顼、帝喾是黄帝的支族。在数千年的漫长发展演变,颛顼、帝喾姓系产生了近千个姓氏,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姓氏文化。庙会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云集帝陵,缅怀先祖。二是物资交流、传统祭祀活动——庙会规模不断扩大,各业的商贩聚拢在庙会,向人们出售祭祀用品。随着庙会人数不断增多,商品种类也逐步扩大,以满足人们在拜祖之余购买生产和生活服务器具的需求。三是文艺演出——民间文艺团体演出是二帝陵古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有舞龙、舞狮、秧歌、抬阁、背阁、高跷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艺表演,还有杂技、动物、武术等表演。景区内还推出了免费的古装祭祀表演,演出场地多达十几处。
濮阳舜帝故里庙会
起源
农历正月十八,相传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中国古代24孝之首舜帝的生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舜帝故里河南省濮阳市的五星乡,举行寻根祭祖的庙会。
特色
农历正月十八,正是当地一年一度的舜帝故里庙会,“万人同吃一锅饭”的庙会传统已沿袭了1000多年。在庙会上,每位赶会者只需掏出10元钱,便可在同一口大锅里吃饭。“万人同吃一锅饭”结束后,村民还要将剩下的“一锅饭”撒在田埂上和黄河滩上,让栖息在这里的鸟儿永远和人们和谐共存。
商丘火神台庙会
起源
火神台春节庙会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的祭祀演变而成。阏伯,是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曾辅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赐子姓。阏伯是商族部落的始祖,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先祖,是中国早期天文学家。阏伯在这座高台上观星计时,掌握四时变化,指导农牧业生产。阏伯造福于黎民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并尊称他为火神。阏伯不仅在此处观星居住,而且死后又葬于此。为纪念阏伯,所以称此台为阏伯台、火星台、火神台和商丘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确认,阏伯台是中国最早的观星台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现存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殿和钟鼓楼一组完整的古建筑。农历正月初七阏伯生日时,人们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每年庙会期间,到阏伯台祈福、还愿的群众络绎不绝,蔚然成风。同时也衍生了以物易物的商贸场景、听戏赏曲、舞龙舞狮、玩铁花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豫东地区民俗文化的聚集地和展示地。
特色
正月期间不但火神台庙会会期最长,祭祀仪式也更为详备。苏、鲁、豫、皖四省的民众大规模参与,民称“朝台”。进香的香客有散客和住店客。散客路途较近,一般是当天来当天回。住店客则是远路多人结伴提前来的香客,往往由香头、香公或者会首带领,到商丘后在阏伯台附近租房住下,等待正月初七“正会”时进行朝拜。由于来朝台的人众多,住宿紧张,很多朝台团体往往要提前派人来预订房间。以前由于路途较远,联系不便,远路的香客多是在头一年赶庙会时将第二年的房租预付,甚至把几年的房间预订下来。
住店客往往在家乡组织有“香会”或“香火会”,来到后举着旗帜,敲锣打鼓,到火神台后先歌舞一阵,表示他们已经来了。苏、鲁、豫、皖四省前来的民众有数百万,朝台时由分会会首到总会先行报到,然后由总会安排朝拜时间,按次序进行朝拜。有的分会朝拜时,仅随朝台进香队伍奏乐的以及绝活表演者就有百余人。除朝台之外,人们易物购物,听戏赏曲,每天到会人数达数十万。
庙会期间,民间艺人的表演是各地民俗大展示,内容丰富多彩,观者人山人海。各路能工巧匠在会上展示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枪、花剑、花刀、泥狗、泥鸡、面人、糖人、花灯笼、泥响儿、竹响儿等。各地的地方戏、曲艺、杂技、魔术及高跷、鬼会、竹马、旱船、肘歌、花棍、独杆轿、武术、龙灯等。舞火龙、耍火狮、跳火圈、吞火吐火、取火种、续香火、烧鸡蛋、烤食品、祭火神、祀火星、放烟火、赛花灯、玩铁花、赛火把等民俗活动。
传承保护
2007年,道口火神庙会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2008年9月,被安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2月,中岳庙会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浚县庙会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商丘火神台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价值意义
经济意义
庙会在举行过程中,人流量大,消费需求旺盛,给商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在庙会上交易物品、互动有无,一方面增加了收入、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社会意义
庙会文化是社会的粘合剂,正是有着共同的集体文化记忆,人们才会积极参与这项社会活动,从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变成有共同社会生活的“熟人”。
文化意义
庙会虽然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在仪式上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其核心文化精神仍然是相同的,使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有机会感悟先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信仰。
娱乐意义
人们在庙会上看到的文化奇观与现实不同,正是这些活动与日常生活有差异,才会让人们从庙会社火表演等活动中获得了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暂时进入了一个充满年味的“乌托邦王国”,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放松。
教化意义
庙会有不少活动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例如在社火表演中,张公背张婆的故事强调了诚信、无私奉献的重要性,瞎子与大妞的故事为人们讲述了孝道的意义,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提醒人们要懂得感恩。骑竹马、背阁等活动展现的杨家将、穆桂英等正面形象,也时刻教育人们要做忠义之人。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有网友拍摄家乡过年期间举行庙会,现场热闹非凡,不仅有各路“神仙”现场助阵,“四海龙王”也登上高处庇护风调雨顺,主打就是一个“裸眼特效”。让不少网友惊呼:好逼真。
参考资料
带着浓浓的中原文化韵味“老家河南”微视频再次走红网络 记忆中原 品味河南.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党建网.2024-02-20
庙会文化资源的功能、意义与开发路径探析——以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例-映象新闻-理论共建-映象网.映象网.2024-02-21
太昊陵:二月朝祖庙会的起源.太昊伏羲陵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1
过年习俗 | 逛庙会.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0
河南淮阳古庙会:太昊陵. 炎黄风俗网.2025-03-11
万岁山武侠城大庙会·灯会.百家号.2024-02-21
正月古庙会.浚县人民政府.2024-02-20
鹤壁:浚县古庙会掀起小高潮 游客争相赶年味儿.大鹤视界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1
浚县古庙会 云上过大年.百家号.2024-02-20
浚县社火表演闹沸古城.浚县人民政府.2024-02-21
玩转河南丨第十六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亮点抢先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2-20
滑县道口镇的古庙会.大河网.2024-02-20
道口“火神庙会”正月里的全民狂欢.国搜河南.2024-02-20
河南滑县:道口古镇火神庙会举行 会社操起锣鼓家什表演特色民俗.中青在线.2024-02-20
古代城市的保护神——陡城城隍庙.澎湃新闻.2024-01-02
城隍.宁陕县人民政府.2024-01-02
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城隍.安溪城隍庙.2024-01-02
郑州日报:城隍文庙文化庙会如约为您添“年味儿”.郑州市文物局.2024-02-20
春满中原·老家河南 | 春节游玩攻略出炉!邀你嗨玩整个郑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2-2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岳庙会.登封市人民政府.2024-02-20
河南十大千年古庙会 假期带上孩子感受最地道的年味.新浪河南.2024-02-20
【图文】春节赶庙会 热闹过大年.商丘网.2024-02-21
砀城(六):翰墨山城的汉梁风雅.京九晚报.2024-02-20
芒山庙会溯节庆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京九晚报.2024-02-20
国之大事以祀为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黄高王庙会.印象河南.2024-02-20
舜帝故里河南濮阳五星乡举办首届孝道文化节.新浪网.2024-02-20
河南濮阳万人同吃一锅饭 共庆舜帝故里庙会(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20
春满中原·老家河南 中华第一古庙会·2019商丘火神台春节庙会.中华网河南.2024-02-20
火神台庙会刍议.新浪微博.2024-02-20
顶端带你逛庙会!国家级非遗“浚县民间社火”给你好看.百家号.2024-02-2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商丘火神台:庙会越千年 非遗焕新彩.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2-20
裸眼3D?原来舞龙已经进化到这个地步了吗…….澎湃新闻.2024-02-20
河南庙会的舞龙太逼真!网友惊呼:西游记竟然删减了这么多.百家号.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