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一般指倡导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行为体协调解决国际问题的制度或理念,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要求的产物,其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
多边主义旨在通过多边合作来促进各国的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这是多边主义的本意。如今已经建立起的各类多边机构,为不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真正的多边主义,其目的是促成合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
基本释义
多边主义原是指不完全依赖俄罗斯或者独立国家联合体内部来解决问题而是谋求多边发展利用外部世界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和机会既为自己吸收更多的发展动力又可避免单方面依赖而受制于俄罗斯。现在指的是倡导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行为体协调解决国际问题的制度或理念。
历史发展
以多边主义推动解决区域或全球性问题的实践由来已久,无论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葵丘会盟、古希腊的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等军事同盟,还是19世纪欧洲国家为解决跨国性问题成立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UPU)等国际组织,都是多边主义实践的表现。但普遍认为,作为一种国际制度的多边主义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建立,这表明多边协调走出了区域范畴,标志着制度化多边机制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United Nations,UN)为代表的多边机制和实践不断拓展,但也深受两极格局、美苏冷战的制约和限制。冷战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演进,多边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全球和区域两个维度快速推进,多边机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较大发展。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20世纪初,世界有200多个国际组织,到20世纪70年代末增至8200多个,21世纪初超过5.8万个,而截至目前国际组织有6.8万个。多边主义是国际体系发展的产物,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的多边进程,催生了主张以多边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的多边理念。多边主义在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性作用,有力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代表着国际关系发展进步的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美苏冷战结束以来,多边实践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边主义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开始对多边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约瑟夫·奈(Joseph Nye)和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提出“多边主义”概念,认为单边主义已无法解决涉及国际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多边主义才能既协调大国的多边利益,又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基欧汉指出,多边主义是协调三个或更多国家政策的实践活动,他将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外交形式或外交政策工具来加以研究。约翰·鲁杰(John G.Ruggie)认为,多边主义是根据普遍行为准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关系的制度形式。鲁杰将“多边主义”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分析理念,将国际机制作为多边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点,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体,构筑了多边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在此视角下,多边主义是一种指导国际合作的重要理念和要求极高的制度形式。无论是工具性多边主义还是制度性多边主义,都是遵循普遍原则的制度化行为,在实践中体现为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国际组织等概念和范畴。此外,詹姆斯·卡帕拉索(James A. Caporaso)提出一种原则导向的多边主义理论,认为多边主义是“由规范性原则和现实信念混合而成的、为促进多边活动而设计出来的意识形态”。相比制度导向的多边主义,原则导向的多边主义理论更加重视合作共识的建立和维护,并不预设国际制度和规则。但制度导向与原则导向的多边主义关于其本质内涵并不存在矛盾,即均认可多边主义存在不可分割性、普遍的行为准则和扩散的互惠性等基本特征。
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学界以国际制度为核心开展对多边主义的理论和实证性研究,在以下研究路径上取得重要成果。一是“新多边主义”(NewMultilateralism)。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在具体实践中暴露出民主赤字、正义赤字、合法性和有效性缺失等诸多问题,由此,1997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考克斯(RobertW.Cox)基于批判理论,提出“自下而上”重构全球治理的“新多边主义”,在全球层面重构公民社会和政治权威。新多边主义的出现对主流研究议程提出严肃的挑战。二是“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 Multilateralism)。2003年欧盟率先提出该理论,旨在建立更强大的国际社会、运作良好的国际机构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学界关于“有效的多边主义”的研究集中于多边机制的有效性,并就此提出诸多评判标准。例如,奥兰·扬(Oran Yang)主张从国际制度是否能影响或改变国家行为的角度来判断其有效性。三是“竞争性多边主义”(Contested Multilateralism)。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种形式的国际制度加速涌现,出现制度竞争、制度过剩、制度重叠、制度碎片化等多种现象,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竞争性多边主义”也由此诞生。朱丽亚·莫尔斯(Julia C.Morse)和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竞争性多边主义”是国家、多边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以现有或创建新多边制度的方式来挑战现行多边制度的规则、实践或职责。不少学者就“竞争性多边主义”背后复杂的机理展开研究,或以亚太地区制度演进等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伴随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的兴起,美国不断减少对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受到诸多挑战。同时,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逐渐成为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新兴力量。在此背景下,有关多边主义的研究出现新的变化,最突出的即聚焦美国的多边主义战略演变进行学理阐释。美国确立的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是在相互依赖背景下适应全球化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利益的重要选择。郑宇认为,20世纪的多边主义是以美国意愿为核心动力、全球性国际组织为制度保障、经贸互惠为扩散机制形成的等级化国际秩序。李晓燕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多边主义是美国利益优先的多边主义。美国多边主义实践在维护主权国家利益、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战后美国霸权治理的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愈发力不从心。任琳从制度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对于美国这一秩序主导大国而言,退出多边机制是一种制度制衡手段,旨在重塑有利于美国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此外,国内外学者也对中原地区等新兴经济体的多边主义外交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特点
独特性
多边主义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其协调多方组成的载体的政策,同时也在于它是在调整多方面关系的、在一定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协调活动。
具有普遍约束力
逻辑上,广义的组织原则必须提出集团成员行动范围上的不可分割性的问题。决议具有普遍约束力,少数成员无法阻止组织做出决议,一旦行动在多边主义框架内开始执行,其成本和收益在地理和功能上具有确定的扩散范围。
具有普遍的行为准则
多边主义有普遍的行为准则,这种原则规定合适的行动,并不考虑在任何特定事件条件下各方特殊的利益。
具有较强的实践取向
多边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取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多边主义例子,可在其成员中导致出现罗伯特·基欧汉所谓的对“扩散的互惠性”的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量上给它们带来大致平等的收益,这种收益往往是长远的、涉及面广的。
制度形式
多边主义的一般制度形式不同于帝国主义的制度形式,它不是通过内部压制而是通过平等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它禁止排他性、歧视性,而倡导开放性、民主性、透明性、非强制性和合作性。
中美差异
第一,是侧重理念还是侧重制度。国际制度是国际行为体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国际理念构成制度的基础,是制度评价的标准,是国际制度努力的方向。中原地区当前所主张的多边主义,主要是一种外交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相辅相成。中国关于多边主义的主张,重视“应然性”,认为多边主义应该具备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认为与动辄以武力相威胁的单边主义相比,多边主义具有进步性,应该成为国际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认为,真正的多边主义是成员国秉持合作和协商的精神进行沟通,以增进利益、避免冲突,而不是动辄以武力相威胁甚至诉诸武力。中国认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纷争,而不是通过暴力和胁迫,是国际社会持续进化、告别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的重要体现。
美国和西方话语体系中所强调的多边主义,尽管也有理念层面的解释,但更重视的是制度层面上的安排。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中,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是一整套包含国际规则、规范、决策程序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多个行为体通过协商和谈判共同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安排。一旦行为体参与构建了多边主义制度或在同意遵守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某多边机制,意味着就要在从多边机制中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的规定。所以,“制度性多边主义的成员虽然多是主权国家,但是多边主义进程都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在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
第二,是侧重“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追求行为的价值,强调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意欲达到的目的。而工具理性是强调行动主要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美国式多边主义体现的是“为我所用”的“工具理性”,多边主义机制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性安排,直接或间接维护美国的利益,甚至把霸权身份本身也作为利益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维护。从美国对多边主义的基本态度来看,“入群”和“退群”都是权利。
中国的多边主义主张更强调“价值理性”。中国认为,多边主义不只是纯粹的工具性方案,而是多方参与全球共治、以预先协调的方式处理全球性、公共性议题的最佳选择,并通过制度化安排为多边协商结果付诸实施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从而使其在全球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多边主义,崇尚信义,“一诺千金”。中国认为,真正的多边主义是成员国对普遍行为规则的重视和遵守,而不是无视规则、破坏规则甚至是频繁毁约和“退群”。不是说一国在加入某个多边机制后无权退出,但是无视规则、频繁的退出必然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也是该国国际信誉的重大损失。
第三,是侧重权威的单一性还是多元性。在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文化影响下,即便是在“无政府”作为根本特征的国际社会中,中原地区也倾向于找到一个相对有权威的机制,而具有最强代表性的联合国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国的多边主义理念,将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机制,将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作为多边主义的判断标准。
与此相对照,美国只是把联合国作为诸多国际合作机制之一。在联合国,在通常实行一国一票的多边机制下,中小国家的联合大大提升了对大国的舆论压力,大国的单边行为受到中小国家的约束。美国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强大能力和单边行动、双边外交、小多边联合行动等来捍卫本国利益,并不把联合国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舞台和主要权威。美国不重视联合国的另外原因是基于前述“工具理性”和“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曾指出,集团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任何一个个体或集团中成员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哪怕很小数量的集体物品所支出的成本。联合国及其机构作为全球最大的主权国家的组织,自然被美国认为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组织。
第四,是侧重包容性还是排他性。中国的多边主义认知,将包容性置于多边主义理念的核心,将是包容的还是排他的作为辨别真伪多边主义的重要标准。中国认为,多边主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国际社会对开放性、包容性的重视和认同。真正的多边主义秉持的是开放包容的精神,而不是搞封闭性、排他性的小圈子,更不是拉一些国家组团与其他国家相对抗。对抗性的、排他性的多边主义只是几个国家建立的“团伙”,完全不符合真正的多边主义理念。中国包容性多边主义的理念与中国“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原则的相一致,伙伴是包容性的,而盟友是排他性的。
美国热衷于构建和活化既有的排他性小多边机制。这种小多边机制,实际上是美国与其数十个盟友或亲密伙伴在不同地区、不同议题上的排列组合,是同盟关系的延展。同盟关系原本就是以排他性为根本特征。美国的同盟体系,以美英关系最为核心,到AUKUS、五眼联盟,都是历史联系和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中心的。非盎格鲁-撒克逊人、非英语国家是无法加入这些排他性的小多边机制的。即便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德法等国也免不了领导人被五眼联盟监听的尴尬。
尽管中美多边主义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通过多国、多个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地区性、全球性议题。未来多边主义走向取决于哪种多边主义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哪种多边主义能为地区性和全球性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用价值
多边主义旨在通过多边合作来促进各国的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这是多边主义的本意。如今已经建立起的各类多边机构,为不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如帮助各国化解国际收支困难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融资的国际银行等。通过多边合作,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机会得到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其目的是促成合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
中方呼吁
2018年10月1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一般性辩论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呼吁,国际社会应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主要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国际社会应共同作出努力。中国将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坚定维护现有裁军机制,积极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都将致力于和平发展,同各国携手努力,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为促进人类和平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大阪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习近平主席接连出席20多场活动,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倡导伙伴合作精神,践行互利共赢理念,阐释共同发展主张。在各方共同努力下,G20大阪峰会发出支持多边主义的主流声音,为国际形势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2022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王毅讲到:中方坚定认为,正确的出路就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强权,反对集团政治,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未来发展
多边主义在理论上强调国家间的政策协调要依据共同的原则和理念,要有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则,并通过有力的国际多边机构来加以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呼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实际拿出具体行动,把进行多边合作的意愿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而不是搞形式上的多边主义。
多边机制要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发挥作用,就要跟上时代潮流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关系新的现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类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在大变革时代,多边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在理念、规则、程序、政策等各方面作出及时和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承担起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全球发展的任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既要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制的改革,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增加其包容性,促使其更加适应当今国际关系新的现实;也要积极推进网络、深海、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的新机制新规则建设,以更好应对纷繁复杂的新挑战。不仅要在增强多边机制有效性上发力,还要探索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更加积极的多边合作,不断丰富新形势下的多边主义实践。
现有许多多边制度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规则和机制安排上保留着一些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安排,因此多边机制的改革不可避免会遭到一些阻挠。有些国家试图以“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制度”来维护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这违背了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罔顾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也与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
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人类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持多边合作初衷,弘扬团结合作精神,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合作中既发展自身,又贡献世界。
参考资料
多边主义 Multilateralism.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2025-02-19
真正的多边主义的理论内涵.求是.2025-02-19
董向荣:中美关于多边主义的认知差异.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2025-02-19
“真正的多边主义”:理论意义与中国实践.百家号.2025-02-19
中国代表在联大呼吁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国际安全挑战.中国政府网.2018-10-12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国政府网.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