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宋镇

北宋镇

北宋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下辖镇,地处利津县西南部,东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黄河相望,南与博兴县乔庄镇隔黄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秦皇台乡接壤,北与凤凰城街道相邻,行政区域总面积102.59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68年,始设北宋公社。

1984年7月,改北宋乡。

1998年2月,改北宋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北宋镇下辖72个行政村:鉴刘、任田、北宋、张家、宋集、大盖、道庵、石门、南贾家、丁家、坊子区、滩区单家、高家、乡李上、南宋、船王、皂户王、董王、杨董、冯家、四图、夏家、三合、林家、戴家、后崔、后宫、潘家、五庄、双合、前宫、韩家、大王、道岔、刘家、于家、刘城、前崔、河套李、许家、小马、殷家、西孙、小郭、马家、柳高、边家、前林、中林、梁家、贾家、褚官、大牛、王家、翟家、菜于、前王、吴家、单家、后王、侯王岔、佟家、碾李、洼张、乡李下、张潘马、贵李、董家、坡韩、簸箕刘、后刘。 

截至2020年6月,北宋镇下辖72个行政村:洼张村、杨董村、大牛村、前王村、后王村、翟家村、坡韩村、贾家村、鉴刘村、吴家村、单家村、任田村、褚官村、簸箕刘家村、北宋村、梁家村、王家村、张家村、前林村、中林村、后刘村、侯王村、菜于村、边家村、柳高村、马家村、大盖村、小郭村、大王村、道庵村、西孙村、三合村、殷家村、贵李村、于家村、许家村、戴家村、董家村、小马村、冯家村、后崔村、刘城村、林家村、夏家村、后宫村、前宫村、五庄村、四图村、张潘马村、双合村、河套李村、南宋村、乡李上村、乡李下村、船王村、皂户王村、碾李村、宋集村、潘家村、韩家村、道岔村、刘家村、三岔村、高家村、石门村、滩区单家村、丁家村、坊子村、佟家村、南贾家村、董王村、前崔村,另辖2个村级单位:胜利油田滨南二矿、胜利油田滨南三矿。

地理环境

概况

北宋镇位于山东省利津县境西南部,距县城8.5公里,辖101个自然村,91个村民委员会。有14009户,总人口38061人(2018)。全镇总面积102.59 km²,有耕地5301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53公顷。有中学3处,小学10处,幼儿园19处,在校学生556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77人,床位50张,有乡村卫生室(所)95处,乡村医生97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9部。有50个村达到小康水平。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现价,下同),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8.1亿元和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4.6%和15%。工业总产值26.76亿元,利税1.3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06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1公顷,总产24121吨;瓜菜2067公顷,总产100766吨;棉花20350公顷,总产3978吨;种植业产值34206万元。年末片林面积60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林果总产9820吨,林业产值460万元。大牲畜年末存栏7194头,猪存栏8620头,羊存栏24660只,家禽存栏48万只,畜牧业产值8960万元。水产品总产量2350吨,渔业总产值2116万元。有水库38座,总蓄水能力34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57608千瓦,农村用电量1486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10.3亿元,利税55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000.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

地形地貌

北宋镇地势向西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高,远黄河处低。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12米。境内最高点位于北宋镇的三岔、高家两村,海拔14.3米。

气候特征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气候干燥;夏季降雨集中,气温偏高;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全县气候突出特征是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地质]县境地处华北断坳济阳凹陷之东部,境内广为第四系掩盖,无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发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朱罗-白栾和第三系。陈家庄凸起,横陈县城中部,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属东营市凹陷和沾化区凹陷,宾县凸起的东端也伸入境内。境遇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强度大,并具有阶段性特点。境内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自然灾害

北宋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风灾、雹灾、虫灾、黄河洪水和潮灾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北宋镇总人口3776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71人,城镇化率4.95%。总人口中,男性18937人,占50.1%;女性18827人,占49.9%。2011年,人口出生率8.84‰,人口死亡率7.18‰,人口自然增长率1.6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7.7人。

截至2018年末,北宋镇户籍人口为38061人。

民族

常住人口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6%,少数民族18个,共126人,占总人口的0.04%,其中回族30人,满族23人,土家族18人,苗族16人,蒙古族10人,彝族9人,土族4人,壮族3人,布依族白族哈尼族各2人,傣族朝鲜族侗族畲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各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北宋镇财政总收入217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700万元,个人所得税1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76.2元,比上年增长1.77%。

2018年,北宋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72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690万元。北宋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786.5万元,工业利润总额47.2万元,工业利税总额113.3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94万元,比上年增长49.47%。2018年,北宋镇有工业企业32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2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北宋镇农业总产值达到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8077吨,人均1008千克,其中小麦16728吨,玉米21050吨,水稻15吨。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2011年,种植面积36507万亩,产量7218吨;蔬菜种植面积4760亩,产量15424吨;石刁柏种植面积2.1万亩,采笋面积8000亩,其中丰产面积4000亩,年创产值1240多万元。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78万头,年末存栏1.78万头;羊饲养量4.5万只,年末存栏2.89万只;牛饲养量0.54万头,年末存栏0.24万头;家禽饲养量157万羽,上市家禽364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3629.5吨;禽蛋3780吨,牛奶1131吨。

北宋镇有林地面积2.6万亩。截至2011年末,北宋镇累计造林1.3万亩,其中防护林4000亩,经济林1000亩,其他林80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89万株,林木覆盖率8.0%,活立木蓄积量5.7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650亩,产量6982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枣等,其中苹果3234吨,梨1238吨,桃441吨,枣508吨。

2018年,北宋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36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925.5亩,粮食总产量46311.5吨;棉花种植面积6780亩,皮棉总产量162.3吨;瓜果蔬菜种植面积13590亩,总产量32469吨。园林水果总产量3517吨。2018年末,猪存栏14401头,牛存栏3515头,羊存栏8485只,家禽存栏226.29万羽。

农业特色

鸭业发展

北宋镇瞄准肉食鸭及其各种制品市场消费量快速攀升的市场行情,从富民、安民出发,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肉食鸭养殖,取得了初步成效。04年8月份登记注册利津县鸭业协会。目前,全镇肉食鸭年存栏量240万只,年经济效益达480多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城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自2005年以来,把畜牧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重点产业来抓。截止目前,全镇共有鸡、鸭、猪等专业养殖小区56个。在2005年,引进外商建设了3个高标准的肉鸭养殖园区,通过园区的典型带动,带动了全镇养殖肉鸭高潮,截止目前,全镇养殖园区达到19家,肉鸭养殖标准棚203个;其中今年新建养鸭园区8个,肉鸭养殖标准棚86个。每个鸭棚面积700---800平方米,每棚可养鸭3000只,每年可养殖6批,从今年的效益看,每只合同鸭可获利达1.4元以上,每个养鸭棚年收益可达到2.5万元。市场鸭每只可获利达4元以上,每个养鸭棚年收益可达到7万余元。今年,我镇规模较大的马家园区,占地60亩,已基本完成;占地80亩的吴苟李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从几年的实践看,养鸭又是一项增加群众收入的好产业。

石刁柏产业。近年来,北宋镇党委、政府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以发展芦笋产业为突破口,围绕市场需求,注重服务引导,不断扩大芦笋产业规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南流镇”,北宋芦笋示范基地被国标委列为全国第五批蔬菜示范基地,“芦祥缘”牌芦笋被国家、省确立为绿色无公害食品。为使芦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增投入、扩基地、壮产业的思路,2006年投资50多万元,引进美国早生帝王优质品种,建设了3000亩优质芦笋种植示范园,市场销售良好,亩均收益在3000--6000元,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快石刁柏产业的发展,2007年,实施建设了7000亩优质芦笋示范基地,全部采用1200元/桶的UC157芦笋品种。目前,芦笋育苗已全部完成,11月份完成大田移栽任务。为创新芦笋产业的发展模式,拉长芦笋采笋周期,由芦笋发展协会牵头,在前王村建设6个芦笋种植试验棚,实行冬季反季节种植芦笋,增加芦笋的效益,以效益促进芦笋产业的更快发展。芦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东联、康龙、绿洲醇等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托芦笋基地,立足市场,相继开发了保鲜芦笋、芦笋酒、芦笋茶等深加工产品,市场效益良好,芦笋产业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

种植

眼下,东营市北宋镇双高村的1000亩优质无公害葡萄陆续成熟了,村民们正忙着把采摘下来的京亚葡萄、美国黑提等优质早熟品种装车外运。该村书记高春华说:“俺村的鲜葡萄在地头每公斤交货价在4元多,很多外地老板争相前来收购,直销外省,预计今年每亩葡萄平均产量在1000公斤,收入4000余元。”北宋镇历史上就有种植林果的传统。近几年,双高葡萄远近闻名,也使双高人走上了富裕路。该镇为进一步提高双高葡萄的产量,打响双高葡萄品牌,在双高村规划建设了1000亩葡萄专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并且注册成立了“双高葡萄”协会,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还组织村民去青岛大泽山、莒县葡萄主产区学习种植技术,先后引进紫珍香、美国黑提、京亚等系列品种近20个。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500元,葡萄收入占了八成以上。预计,今年的葡萄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还将高于去年。

第二产业

2011年,北宋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2011年,北宋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北宋镇有商业网点321个,职工18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07亿元,比上年增加0.59亿元,同比增长39.8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500万元,比上年增加365万元,同比增长17%。

金融业

2011年末,北宋镇各类存款余额2.27亿元;人均储蓄6011元;各项贷款余额6300万元。

文化

风俗民情

随礼又叫贺喜。男女成婚,亲友均备礼品祝贺,因关系亲疏厚薄而礼分轻重。礼品有喜幛、床单、被面、衣服、首饰等,如今送钱者居多。过生日旧俗老人到60岁生辰,子女亲朋前往祝寿,称“庆寿”。礼物必备面条、面桃,谓“寿面”、“蟠桃”,其它不拘。排摆宴席,尽兴畅饮。20世纪90年代后,兴用“大寿蛋糕”和“福寿酒”,燃鞭炮,摆宴致贺。许多家庭到酒楼设宴,为老人祝寿。有的子女在电视或电台节目中点歌祝贺。如今过生日之风发展到儿童和中青年人,尤其给儿童过生日,日渐普遍。乔迁旧俗村镇居民迁入新房,亲友均带着礼物前来祝贺迁居之喜。礼品多以炊具为主,谓之“温锅”。主人备酒菜,邀新邻好友欢聚,祝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近年此俗盛行。份子酒旧时,有朋友自远方来,荒洼之中购物较难,几十里外的集市也是五天一市,在此环境下,知己好友闻讯,各取家中野味、海鲜、陈酒、蔬菜,聚于一处,宴请宾朋。

北宋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北宋村而得名。

交通

公路

北宋镇境内有国道G220经过。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北宋镇有幼儿园(所)14所,在园幼儿715人,专任教师93人;小学4所,在校生659人,专任教师1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526人,专任教师8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940.8万元。

2018年,北宋镇有中学1所,专任教师102人,在校学生779人;小学2所,专任教师87人,在校学生59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4所,幼师86人,入园儿童463人,适龄儿童入园率98%。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北宋镇有庄户剧团2个,人员50人,民间文艺演出队伍5支,从业人员400人,年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次,参加人数达80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北宋镇有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6个、卫生院1所;病床6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4张,国定资产总值3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0.17人。2011年,完成诊疗9.69万人次,住院手术18人次,出院病人305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6%。

2018年,北宋镇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69人,设床位50张。农村社区卫生室(站)26处,乡村医生52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北宋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8人,年人均2660元;农村五保供养83人,年人均4200元。接受社会捐款1.58万元,使573户困难群众受益。

获得荣誉

全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

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

全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先进集

全省食用菌先进乡镇

全省平安山东省建设先进基层单位

全市“五好”先进乡镇党委

全市“文明”单位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30年先进单位

全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度全县综合考核一等奖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北宋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