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以R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的过程。逆转录酶是RNA定向DNA聚合酶,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编码的酶,对逆转录病毒RNA转录成DNA进行催化,这种催化转录是正常细胞将DNA转录成RNA的逆过程,因此被称为逆转录。
逆转录酶是逆转录病毒感染属性的核心,其中一些会导致人类疾病,包括导致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导致白血病的人类T细胞淋巴营养病毒I型(HTLV-I)。逆转录酶也是被称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验室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RT-PCR是用于研究和诊断癌症等疾病的有力工具。逆转录过程是核糖核酸病毒的复制形式之一,在真核生物中也同样存在。逆转录过程的揭示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重要修正和补充。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是描述从一个基因到相应蛋白质的信息流途径,遗传信息贮存在脱氧核糖核酸中,DNA被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信息被拷贝或由DNA转录成RNA,然后RNA翻译成多肽,最后形成蛋白。而逆转录表明RNA同样兼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功能。
1970年,美国遗传学家霍华德·特明(Howard Temin)、日本生物学家水谷哲(Satoshi Mizutani)以及美国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分别独立发现了一种可以从RSV的核糖核酸基因组合成前病毒DNA的酶,这种酶被称为RNA定向DNA聚合酶,即反转录酶。1975年,特明、巴尔的摩和雷纳托·杜尔贝科(同时指导特明和巴尔的摩)因“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简介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需逆转录酶的催化。艾滋病(HIV)就是一种典型的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与反转录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逆转录是核糖核酸类病毒自主行为,在整合到宿主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形成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反转录是进行基因工程过程中,人为地提取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的信使RNA,并以之为模板人工合成DNA的过程。二者虽同为RNA→DNA的过程,但地点不同,相对性的来说,逆转录在体内,反转录在体外。
过程
逆转录过程由逆转录酶催化,该酶也称依赖RNA的DNA聚合酶(RDDP),即以RNA为模板催化DNA链的合成。合成的DNA链称为与RNA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 cDNA)。反转录酶存在于一些核糖核酸病毒中,可能与病毒的恶性转化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是一种RNA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小鼠及人的正常细胞和胚胎细胞中也有逆转录酶,推测可能与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有关。
大多数反转录酶都具有多种酶活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活性。①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以RNA为模板,催化dNTP聚合成DNA的过程。此酶需要RNA为引物,多为赖氨酸的转运RNA,在引物tRNA 3'-末端以5'→3'方向合成DNA。反转录酶中不具有3'→5'外切酶活性,因此没有校正功能,所以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出错率比较高。②RNase H活性;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cDNA与模板核糖核酸形成的杂交分子,将由RNase H从RNA 5'端水解掉RNA分子。③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以反转录合成的第一条脱氧核糖核酸单链为模板,以dNTP为底物,再合成第二条DNA分子。除此之外,有些逆转录酶还有DNA内切酶活性,这可能与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有关。反转录酶的发现对于遗传工程技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酶。用组织细胞提取mRNA并以它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补的cDNA,由此可构建出cDNA文库(cDNA library),从中筛选特异的目的基因,这是在基因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
简要过程表示
逆转录酶的作用是以dNTP为底物,以核糖核酸为模板,转运RNA(主要是色氨酸tRNA)为引物,在tRNA3'-末端上,按5'→3'方向,合成一条与RNA模板互补的cDNA单链,它与RNA模板形成RNA-cDNA杂交体。随后又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水解掉RNA链,再以cDNA为模板合成第二条DNA链。至此,完成由RNA指导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过程。
病毒复制方式
逆转录病毒(属于RNA病毒):RNA→DNA→RNA
包括RNA肿瘤病毒科、慢病毒属科和泡沫反转录病毒亚科科,广为人知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此类病毒遗传物质为线状的正链核糖核酸,自带逆转录酶和整合酶。病毒进入细胞后,以正链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双链DNA,双链DNA由整合酶整合至染色体DNA上形成前病毒。前病毒活化时,转录出作为病毒遗传物质的正链RNA和mRNA。
拟逆转录病毒(属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DNA→RNA→DNA
包括嗜肝DNA病毒科和花椰菜花叶病病毒科,广为人知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即属于此类。此类病毒的遗传物质为部分单链和部分双链的环状DNA,即rcDNA。病毒进入细胞后,rcDNA进入细胞核,转换成完整的双链环状DNA,并形成超螺旋结构,即cccDNA。cccDNA转录出多种mRNA,其中一种是前基因组RNA。合成反转录酶后,以前基因组核糖核酸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病毒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意义
逆转录的发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对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经典的中心法则认为:DNA的功能兼有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因此,DNA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位置。逆转录现象说明:至少在某些生物,RNA同样兼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功能。修正后的中心法则表示为: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某些病毒中的核糖核酸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有些蛋白质病毒(即朊病毒,如牛海绵状脑病病毒)以蛋白质直接形成蛋白质(如疯牛病病毒是一种因错误折叠而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促使与自身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发生同样的折叠错误,从而导致大量结构异常的蛋白质的形成)。
(2)在致癌病毒的研究中发现了癌基因,在人类一些癌细胞如膀胱癌、小细胞癌等细胞中,也分离出与病毒癌基因相同的碱基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癌基因的发现为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很有前途的线索。
(3)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基因工程的实施。由于目的基因的转录产物易于制备,可将mRNA反向转录形成脱氧核糖核酸用以获得目的基因。
参考资料
reverse transcriptase.britannica.2024-02-22
Overview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ncbi.2024-02-22
分子克隆技术.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2024-02-22
一只鸡引发的癌症起因大探索.今日头条.2024-02-22
一步法miRNA反转录试剂盒|新海基因检测有限公司.逆转录.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