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零售市场,也称农产品消费市场,是农产品的最终交易场所,反映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多种经济关系。
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比分布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子商务平台,生鲜产品的消费占比超50%;传统电商平台生鲜产品消费占比不足25%。相比之下,新电商平台更加聚焦即时性生鲜消费需求,有效推动农产品网络零售品类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点
市场辐射范围通常较窄,主要服务于周围地区的消费者,并且通常靠近中心集散市场。
交易方式主要采用现货交易,交易规模相对较小。
在农贸市场中,小型批发商和零售商通常是主要的供应商,而一些农产品则是由生产者直接在市场上销售,这些农产品主要包括新鲜的果蔬类产品。
超市中,农产品及其制品的连锁经营和配送是常见的供应模式,超市内销售的产品以加工过的农产品为主,但也包括新鲜的果蔬类产品。
农产品的售价通常高于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
演变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大中城市的生鲜农产品零售行业经历了显著变革。根据零售主体的不同,零售市场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国营菜场时期(1980年至1984年)
这一时期,受到改革开放前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的影响,城市农产品市场主要由国营商业公司掌控。例如,水果蔬菜由国营果菜公司统一经营,水产品则由国营水产品公司专营。在此期间,国营菜场是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核心机构。
农贸市场时期(1985年至1995年)
1985年后,国家放宽了对大多数农产品的销售限制,尤其是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的购销。这导致了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形成。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具有批发功能,同时也兼备零售职能,因此也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市迅速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连锁超市兴起以来,超市最初主要经营日常用品和加工食品的零售业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超市经营理念转变以及外资超市(如家乐福)的示范作用,1996年起,北京、深圳市等地开始出现生鲜农产品超市零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超市经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数据显示,1996年超市经营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而到了2000年,在大城市中,超市经营农产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截至2003年,全国74万家超市的总销售额达46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1250亿元来自生鲜农产品,占比约为27%。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显示,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正逐渐成为中国大中城市居民的一种新生活方式。
政策驱动下的发展
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是超市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市、深圳市、南京、杭州市等大城市相继制定了促进农贸市场向超市转型的政策。2002年,北京市发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至2005年,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的销售比例应达到70%-80%,而早市、集贸市场的销售比例降至20%-30%;至2008年,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无店铺销售的销售比例应达到90%以上,早市、集贸市场的销售比例降至10%。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农贸市场改造为超市,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城市开设农产品超市。尽管中国超市经营农产品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超市生鲜经营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并逐步成为主流趋势。
参考资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1号)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2024-10-23
农科院《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暨重点单品分析报告》:新电商成农产品网络零售超级单品新引擎.中国日报中文网经济.2024-10-23
2019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立鼎产业研究网.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