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钧
朱鸿钧(1869年-1945年4月9日),字小坡,朱自清的父亲,祖籍绍兴市,出生在连云港市(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他的口音中带有海州腔,后定居扬州市。
清末曾在东海县、高邮市、扬州等地担任基层小官吏,民国初年在徐州市任“榷运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长”)。1917年被革职后返回扬州赋闲,1945年4月9日逝世。
1917年冬,朱鸿钧的母亲病逝,朱鸿钧与长子朱自清从徐州市一道返扬州市奔丧。借钱办完丧事,父子至浦口车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于此。
人物生平
朱鸿钧出生在海州区,他的口音中带有海州腔。朱鸿钧早年接受传统教育,曾历任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市、徐州等地基层官吏。1901 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居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民国初年在徐州市任“榷运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长”)。在担任此职务期间纳妾娶小,朱鸿钧的潘姨太知道后,从扬州赶到徐州,在公堂之上大闹,因此事,朱鸿钧被革职,其母亲也因此急火攻心去世。1917年冬,朱鸿钧与长子朱自清从徐州市一道返扬州市奔丧。借钱办完丧事后,父子同行,至浦口车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于此。1945年4月9日,朱鸿钧逝世。
人物轶事
教子从严
1903 年,朱鸿钧带着儿子朱自清搬家到了扬州市。其儿子朱自清在扬州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将生活了 13 年的扬州视为自己的故乡,自称 “我是扬州人”。朱鸿钧对子女的教育颇为严厉。每当晚饭后,他一边吃着落花生、豆腐干下白酒,一边检查儿子在私塾写的作文卷子。每当看到老师的好评时,就欣然吸一口;若看到文章字句圈去太多,尾后还有责备的评语时,便要数落儿子,甚至一气之下将文章投入火炉。朱鸿钧在教育上的严格要求,激发了朱自清对文学的爱好。在日常生活里,朱鸿钧对子女慈爱有加。冬天的晚上,一家人围着锅煮豆腐,他总是从氤氲的锅里,夹起豆腐,放在孩子们的酱油碟里。
染上旧式官吏陋习
1915 年,朱鸿钧谋得徐州榷运局(专管盐、烟、酒的机构)局长一职后,旧病复发。讲排场、吃馆子、喝花酒,金屋藏娇、纳妾娶小。朱鸿钧的潘姨太知道后,从扬州市赶到徐州市,在公堂之上大吵大闹,搞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还上了当天的《醒徐日报》头条。
为此,朱鸿钧颜面尽失。为了保住官位,他花大价钱遣散了这些姨太太。但朱鸿钧依旧被上司革了职。办理交接时,他在徐州当官不仅没攒下钱,反而还叫家里变卖首饰才补上了亏空的 500 银元。其母亲经此变故,急火攻心,于 1917 年冬天在扬州去世,终年 71 岁。朱鸿钧靠变卖、典当家产和借高利贷,才为母亲办完丧事,朱家经此变故,彻底败落。
父子失和
1921年夏,朱自清经友人举荐出任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此时朱鸿钧已年逾五旬且赋闲在家,因仕途失意而情绪暴躁,常迁怒家人,导致家庭氛围趋于紧张。朱鸿钧曾历任地方官吏,自恃见过世面,认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朱自清不应 “屈就中学教职”,更主张以封建家长权威支配其子收入。朱自清出于家庭责任感,主动将月薪半数寄回,但朱鸿钧竟绕过朱自清,凭借与校长私交直接截取其薪金。此举引发朱自清强烈不满,认为其父以专制手段干预其独立人格,父子关系由此产生裂痕。
而朱自清之妻武钟谦性格开朗,常以笑颜缓解家庭压力,却被朱鸿钧视为 “缺乏家教、不懂事仪”。尤其在朱鸿钧心境烦躁时,儿媳的笑声更被其视为冒犯,动辄厉声斥责。长期压抑下,武钟谦逐渐失去笑容,甚至终日暗自饮泣。她出于传统女性的隐忍,始终未向朱自清透露此事,独自承受精神压力,最终因郁结染病。朱自清察觉妻子异常后,深切同情其遭遇。面对父亲的封建家长制压迫与家庭关系的持续恶化,朱自清于 1921 年秋做出重要决定:辞去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职务,携妻带子迁居上海市。从这时起,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1922 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和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扬州市。结果一直对儿子生着闷气的父亲,先是不让朱自清一家人进门,后来在家人的劝和下,让儿子进了家门,却始终不肯对他说一句话。朱自清在尴尬中待了几日,父子之间的关系没有丝毫缓和,最后只得返程。1923 年暑假,朱自清再次怀着与父亲和解的愿望回到扬州,不料却与父亲因积怨又一次争执起来。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父亲也认为自己没有错,坚持 "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父子双方进入了 "美苏冷战" 状态。此后两年多,父子之间的隔阂让朱自清备受压抑,他虽然每月仍旧寄钱给父亲,但却一连两年没有回扬州市看望父亲。这正是《背影》开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和 "最近两年的不见" 的真实背景。
1925 年,身体渐趋衰弱的朱鸿钧,在对儿子日思夜想的煎熬中,几经踌躇,主动给刚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写去一封家信。借着絮叨家常琐事和惦念孙子的名义,将求和的愿望悄然融入字里行间。
《背影》取材
1917年冬,朱鸿钧的母亲病逝,朱鸿钧与长子朱自清从徐州市一道返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丧事,朱自清返校,朱鸿钧去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车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于此。
与江泽民祖父交往密切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与朱鸿钧交往甚密,为同庚好友。对于朱鸿钧,江泽民不仅熟悉,且分外亲切。江泽民与朱自清次子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钟乾都是中学同班同学。江泽民与朱闰生两人经常一起结伴上下学、一起到对方家中完成功课。江泽民对朱闰生的祖父,自然是十分熟悉。江泽民曾经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2006年,江泽民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致信,要将中学同学朱季和送给他的一幅手书《荷塘月色》转送给清华大学,信中再次谈起了与朱自清一家的情谊:“我又回忆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亲江世俊是扬州第八中学(江苏省扬州中学前身)同班同学。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绘的原型则是我们这些中学同学那时经常看到的。”他说:“回忆起这么多往事,宛如昨日。这么多巧合和机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这幅字转送给清华大学,以表达我们浓浓的乡情。”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朱自清的海州情缘.新华日报.2025-02-25
解密:江泽民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人民网.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