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至(约249年-289年),字景真,后改名翼,字阳和,又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今阳高县)人,寓居洛阳,晋朝文学家。

赵至家族曾是代郡望族,后家道中落,少时求学洛阳,深受嵇康赏识。嵇康去世后,赵至开始步入仕途后在江夏区辽西地区等地为官。在此期间,赵至的母亲去世,而父亲希望他能专心做官,出人头地,没有告诉他母亲的死讯。因赵至擅长辩论、精于断案,所以成为了国家有名的“良吏”。太康年间,赵至被推荐到京城洛阳述职,才知道母亲已亡故。因没有实现赡养父母的愿望,悲愤恸哭,吐血而死,时年三十七岁。

赵至著作的文章虽多,传世的仅有两篇。其中《与嵇茂齐书》被收入《昭明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书记”类的佳作,与《报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等作品并列,赵至的事迹也被写入《世说新语》。《文心雕龙·书记篇》曾评价:“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

人物生平

年幼求学

赵至先世为代郡望族,后因战乱,家道破落,流寓于洛阳市,只能靠父亲耕田为生。赵至13岁那年,缑氏县的县令来此上任,车队浩浩荡荡,赵至与母亲一同在路边观看。母亲对赵至说:“你的先世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微贱,由于世乱流离,我们才沦落为普通百姓。你以后能不能像这位县官一样显贵?”赵至被母亲的话所激励,很快就拜师受业。一天,在私塾中,忽然听到父亲在附近田里耕作时大声呵斥牛的声音,赵至就哭了起来。老师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年纪小不能赡养父母,让老父免不了辛勤劳苦。”老师听了这番话,深感赵至为奇异之人,于是,更加下工夫教导他。

赵至14岁时离开家乡,到洛阳市游学求师。在太学游学,遇到嵇康在太学里抄录石经,赵至来回地看他不忍离开,请问嵇康的姓名。嵇康说:“少年人为什么问这个?”赵至说:“我看您风度才能不同于一般人,所以问一问。”嵇康也觉得他很特别就告诉了他。自见到嵇康后,赵至就立志要拜嵇康为师,跟他学习。赵至到山阳找嵇康没有找到,回到家里。后赵至又要离家出走到远方求学,母亲没有同意。以至于赵至急得像得了病一样,每日疯疯癫癫。屡次狂奔三里五里,被家人追回。

十六岁时,赵至来到邺城遗址,依附于沛郡史仲和,改名赵翼之,字阳和。这年在邺城与嵇康相遇,并跟着他到了山阳。从此,赵至改名赵浚,字允元,表示新生活的开始。他与嵇康的侄子嵇蕃年龄相近,两人关系十分要好。赵至身长七尺四寸,擅于辩论,嵇康经常说赵至:“你头小而锐,瞳子白黑分明,有秦朝大将白起的风范。”于是,赵至在求学中总是怀有更大的志向和追求。

步入仕途

嵇康去世后,赵至开始步入仕途,他受到魏兴知府张嗣宗的优遇,并跟随张嗣宗到江夏区做官,意欲趁机到吴国去。恰巧张嗣宗在这时死了,他便到辽西地区。临别时他作了《与嵇生书》与嵇蕃诉说自己的远大志向。在辽西被推荐为郡府里掌管载录人事、户口赋税等簿籍的属员。后回到洛阳市时,与父亲相遇了。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然而父亲希望他能专心做官,出人头地,不但没有告诉他,还劝他不要回家。回到辽西后,在幽州做了部从事,由于他擅长辩论、精于断案,而成为国家有名的“良吏”。

病逝

太康初年,赵至被推荐到京城洛阳述职,才知道母亲已亡故。当初,赵至耻于自己兵家的身份,想通过读书做官来树立名望,期望能够赡养父母。后来志向没有实现,悲愤恸哭,吐血而死,时年三十七岁。

主要作品

作品

《与嵇茂齐书》

作品评价

《与嵇茂齐书》被收入《昭明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其为“书记”类的佳作,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列。

相关争议

对《与嵇茂齐书》的作者,唐时已聚讼纷纭,房玄龄、李周翰、《文选钞》、陆善经等人,各以《嵇绍集》、干宝晋纪》为据进行考辩、论争,都未能定论。据一些学者考证,南梁萧统编纂的《昭明文选注析》中,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本应作《吕安与嵇康书》。文中的“顾影中原,愤气云踊”,表现了作者对执掌朝政大权的司马氏家族的强烈不满。

人物评价

赵至的事迹被载入《世说新语》。

“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文心雕龙·书记篇》 评)

史籍记载

《全晋文》卷六十五

《晋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