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头,属于中药材的一种,来源于海鳗科动物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 (Forskal)的头部。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海鳗头所属的海鳗体型呈长圆筒形,后部较扁平。通常体长超过50厘米,大的可达1米以上,重量可达10至20公斤。头部细长,吻部突出,末端向下弯曲成小钩状。眼睛较大,接近圆形,眼间距略微凸起。鼻孔两侧各有一个,前面的鼻孔呈短管状,后面的鼻孔则为圆形。口腔巨大,上颌突出且较长于下颌,上下颌牙齿强壮锋利,均为三排,前方都有大型犬齿,上颌有8至16颗,下颌有6至7颗,下颌外侧的牙齿不向外倾斜。犁骨中央有一行10至15颗大扁平牙齿,其基部前后各有一颗小尖牙。鳃孔宽阔。肛门位置靠近身体中部前方。身体光滑无鳞片,侧线孔明显可见。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部稍前上方。拥有胸鳍,但没有腹鳍。背鳍、臀鳍在后方与尾鳍相连。背部颜色为银灰色,大型个体可能呈现暗褐色。腹部为乳白色。背鳍、臀鳍、尾鳍边缘均为黑色,胸鳍为灰色。

栖息环境

海鳗头所对应的海鳗常栖息于海底为沙泥或岩石的海域,一般生活在深度50至80米的水域。它们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虾、蟹、鱼类以及头足纲等。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南海地区的海鳗在6月至7月产卵,一次可产卵100万至200万粒。幼鱼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变态过程。海鳗有季节性的迁徙习性,例如福建省浙江省沿海的海鳗会在春季和夏季向北方迁移繁殖,在秋季和冬季则向南方迁移过冬。

繁殖

海鳗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南海地区的海鳗在6月至7月产卵,一次可产卵100万至200万粒。幼鱼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变态过程。海鳗有季节性的迁徙习性,例如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的海鳗会在春季和夏季向北方迁移繁殖,在秋季和冬季则向南方迁移过冬。

用途

海鳗头在中医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主要用于治疗妇女产后头风病、头晕、中风头痛等症状,以及女性外生殖器溃疡久不愈合的情况。

配方

1. 治疗妇女产后头风:将新鲜海鳗头与干燥的野艾蒿一同炖煮食用,每个海鳗头应加入30至60克干艾叶。建议长期食用,病情轻微者有望痊愈。(出自《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2. 治疗中风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将新鲜海鳗头与未草头共同煮熟食用,食用时加入一杯酒,效果更佳。(出自《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3. 治疗女性外阴溃疡久不愈合:取一个海鳗头,烧制保存后研磨成粉末,外部涂抹。(出自《海洋药物民间应用》)

采收处理

捕捉海鳗后,将其头部切下并清洗干净,即可作为药材使用。

用法用量

海鳗头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服,每次可用1至2个,煎汤服用;二是外用,适量烧制保存后研磨成粉末,直接敷于患处。

分布范围

海鳗头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

参考资料

海鳗头.中医世家.2024-11-18

[科普中国]-海鳗头.科普中国网.2024-11-18

《中华本草》:海鳗头.中医参考.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