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石刻造像。位于天津市县盘山莲花峰南麓。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辽朝重建。1938年毁于兵火。现存唐刻千佛像、辽《盘山千像唐寺创建讲堂碑》、明清碑刻等。千佛像分布在千像寺遗址周围岩壁之上。现存造像近百尊,一般高约1.5米,或坐或立,大部头戴宝冠,背托佛光,脚踏莲花,袒露右肩,面颊丰满,具唐朝风格。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石窟

天津市

千像寺造像 VI-811

历史价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旭宇第一碑”。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县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戟之奥区。”

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千像寺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去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专家曾对此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经过2个多月的考古清理和考古发掘工作,弄清了千像寺正殿和前殿及东、西配殿的始建与过程和相对年代,掌握了千像寺在明、清时期的平面布局和特点,出土了陶、铁、铜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百件,为恢复和研究千像寺的历史获得了一批珍贵的真实可靠的文字和实物资料。千像寺遗址最新考古发现了金元时期的地层堆积和碑刻资料,在正殿等基址之下和殿址周围现地表约一米以下,普遍有一层黑灰土,出土了元钧瓷残片和金大定通宝。另发现残碑一通,碑上刻的捐资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姓名,如八代、阿木赤等,这通残碑的发现填补了千像寺金元时期无文字记载的空白。另外,考古还发现了年代约公元一千年左右的三次建筑遗迹及排水道一条。在千像寺入口处南侧,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钟鼓楼基址一处。

千像寺-建筑特色

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三百馀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宽0.4-0.49米,佛座高1.3米,莲座宽1米。佛像分立式、座两大类,有的三四尊一组,有的一尊独占一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头戴宝冠,褒衣博带,背托佛光,脚踩仰俯莲花,浅条流畅,颇具唐朝艺术风格。千像寺为位于蓟州县城盘山东麓,曾为全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后毁于中国抗日战争。千像寺造像现存线刻佛像五百余尊,分立式和跌坐两类。立佛头顶发髻,面像丰腴,造像独特,为天津市地区仅存的摩崖石刻。既有唐、辽两代的造像,也有唐、辽过渡期的作品,极少数造像晚至元明时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辽朝石刻造像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