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杨(学名Populus purdomii Rehd.)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湖北及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700-2600米的山地或沿溪两旁,成小片纯林或与山杨成片状混交林,或散生于杂木林中。冬瓜杨是良好的胶合板、火柴杆、生活及建筑用材,同时纤维含量高,可作造纸及人造纤维原料。

冬瓜杨性喜温良、湿润气候,较耐寒耐瘠,但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严,多生于林区溪流沟底;在土层肥厚疏松、水分充足的壤土上生长迅速健壮。分布区平均气温2.5-5.2℃。

冬瓜杨的繁殖方法包括插条育苗和播种育苗两种。不论采种或采条,必须采自20-40年生、树干通直、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母树。插和播种的具体操作包括选优树采种条、种条贮藏、选地整地、剪条与扦插、采集种子、贮藏方法、包装运输、播种方法等步骤。

冬瓜杨的栽培技术包括苗期管理、选地、栽植和抚育等环节。苗期管理要求加强管理,适时灌水,施追肥,中耕除草,以及摘除多余的芽。栽植时可采用植苗和插干两种方法。抚育幼林时要连续2-3年进行锄草、割灌,并有条件的要滚水施肥,加速生长。定植后的第二年要修枝,修枝不要过度,幼树期间保持树冠为树高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

冬瓜杨的病虫防治要求建立检疫制度,挑出带有虫包、虫卵或患存心腐病的苗木。病害主要有黄锈病、黑斑病,可用65%可湿性代森锌250-400倍液喷洒防治。虫害有蛀干、食时害虫和绿绿虫等,可用6%可湿性六氯环己烷粉稀释成200-300倍液喷洒防治。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树皮幼时灰绿色,老时暗灰色,纵裂,呈片状;树冠圆形。小枝圆柱形,无毛,浅黄褐色或灰色。芽急尖,无毛,有粘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7-14厘米,宽4-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细锯齿或圆锯齿,齿端有腺点,具缘毛,上面亮绿色,沿脉具疏柔毛,下面带白色,沿脉有毛,后渐脱落;叶柄圆柱形,长2-5厘米;萌枝叶长卵形,长达25厘米,宽达15厘米。果序长11(13)厘米,无毛;蒴果球状卵形,长约7毫米,无梗或近无梗,(2) 3-4瓣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

主要变种

光皮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 Rehd. var. rockii (Rehd.) C. F. Fang et H. L. Yang):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树皮光滑不为片状剥裂。但与川杨P. szechuanica Schneid.相近,而花序轴、叶柄、叶片下面,至少沿脉有柔毛,可与之区别。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的山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