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龙江野豌豆

黑龙江野豌豆

黑龙江野豌豆(学名:野豌豆属 amurensis)为豆科野豌豆属的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植株近无毛。根粗壮,木质化,直径可达4厘米。茎斜升攀援,具棱,偶数羽状复叶,长5-15厘米,近无柄;顶端卷须有2-3分支;托叶半箭头形,2深裂,有3-5齿;小叶3-6对,椭圆形或长圆卵形,长1.6-3厘米,宽0.9-1.6厘米,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全缘,微被柔毛,后渐脱落;侧脉较密与中脉联接,直达边缘波形相连。总状花序与叶近等长;花15-30朵密集着生于总花序轴上部,小花梗长约0.25厘米;花冠蓝紫色,稀紫色,花萼斜钟状,萼齿三角形或披针状三角形,下面2齿较长;旗瓣长圆形或近倒卵形,长约1厘米,宽约0.6厘米,先端微凹,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较短;子房无毛,胚珠1-6,子房柄短。荚果菱形或近长圆形,长1.5-2.5厘米。种子1-5,扁圆形,种皮黑褐色,种脐细长。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黑龙江野豌豆生长于海拔450米的湖滨、林缘、山坡、草地、灌丛。抗寒、耐旱、耐瘠薄,能耐-30℃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生长最好,沙土地上也能很好地生长。生于盐碱荒地、渠边、河岸及盐碱化草甸,沙漠边缘也有分布。

分布范围

产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朝鲜日本、蒙古亦有分布。在中国,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分布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等地。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周围。

主要价值

黑龙江野豌豆可作饲料,茎叶柔软,叶量大,适口性好,鲜草和干草马、牛、羊喜食。割后青饲或晒制干草大家畜及兔喜食。开花期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粗纤维最低,是刈割的最佳时期。

变型

三河野豌豆(变型)(内蒙古植物志)

f. alba Ohasi et Tateishi in Journ. Jap. Bot. 52 (1): 106. 1977.——Vicia amurensis Oett. f. sanheensis Y. Q. Jiang et S. M. Fu in 内蒙古自治区植物志 ed. 2, 3: 372, 673. 1989.

与原变型区别在于花白色。

黑龙江省、内蒙古。生于森林草原石质山坡或林缘、草地阴处。

生长习性

黑龙江野豌豆攀缘生长,多分枝,一般分枝20-30个,条件适宜时分枝多达200个。单株覆盖面积为1-1.5平方米。主根深,一般达2米,根幅60-70厘米,侧根密生根瘤。小叶面积不大,约为0.5-0.8平方厘米,叶量大,单株叶面积达500平方厘米以上。在中国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5月中旬返青,下旬分枝,7月上旬开花,8月下旬种子成熟,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为140天左右。在北京,4月上旬返青,5月上旬分枝下旬现蕾,6月中、下旬开花,7月下旬结荚,10月下旬枯黄,生长期200天左右。建植的第2年,枝叶生长茂盛,单株覆盖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

繁殖方法

人工种植黑龙江野豌豆对土壤要求不严,沙质壤土最好。春、秋播种均可。条播,行距60-80厘米。穴播,80-100厘米,每穴5-6粒。种子硬实率较高,要用硫酸浸种或擦破种皮,提高发芽率,播种当年,苗期要除草1-2次。第2年生长快,地面很快被覆盖,不用除草,但刈割后要施肥灌水,产草量可明显提高。每年刈割两次,亩产鲜草2500-3000千克。种子收获可在荚果变成黄色时收获,种子成熟期不一致,要分期采摘。每亩可收种子15-20千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