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万怡灶

万怡灶

万怡灶,男,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生物与交通材料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生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任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纳米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科研负责人。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 2002年8月获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管理学硕士学位。

- 2000年8月获天津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

- 1989年1月获天津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

- 1986年7月获天津大学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 2015-至今 教授,博导,华东交通大学生物与交通材料研究所所长。

- 2004-2015 教授,博导,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2-04 博士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University, Canada。

- 1997-2001 副教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95-96 讲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93-95 讲师,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1989-92 助教,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学术任职

- 中国生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

-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分会主任。

- 生物材料学会复合材料分会主任。

- 《复合材料学报》编委。

- 《ISRNBiomedical Engineering》Editorial Board Member。

- 《Bioactive Materials》Editorial Board Member。

学术成果

论文

- 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接口特性的研究。

- C/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 1999和2000连续二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天津大学排名第一(全国第41位),并占天津大学总SCI论文数量的1/10—1/6。自1997-2012年(其中四年在国外攻读学位和工作)共发表包括5篇《Carbon》论文在内的SCI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天津大学规定本人指导的学生为第一作者时等同)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约130余篇,SCI他人引用1500余次。2007年发表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的一篇论文被该杂志认定为2007年最热门的25篇论文(排名第4)之一。

- 1999-2019年(其中四年在国外攻读学位和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rbon》期刊论文在内的SCI论文200多篇(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2篇);SCI他人引用4000余次,影响因子超过30。

专利

- 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项,其中授权专利30项(包括国防专利2项)。

- 近5年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项目研究

- 近年来,主持十余项国家和天津市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和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近5年承担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地区基金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

学术活动

- 2014年组织了第5届中国生物制药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并担任大会副主席;2001、2005、2007、2009分别发起并组织了第1-4届中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并担任第3和4届大会主席。

- 2013年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研讨会主席。

- 2009年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

- 2008全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主题-纳米技术在生物医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主席。

- 2008年分别特邀参加第二届上海国际骨科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学术成绩

- 于1998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将三维编织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骨科植入物的新思想,首创了“三维编织纤维复合材料骨固定系统”,并提出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界面和疲劳损伤的新理论;

- 于2005年首次提出将直径小于100nm的天然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应用于制备仿生组织工程支架的新思想;

- 2008年在国内外率先采用类插层技术制备了层片状羟基磷灰石

- 2009年,完全掌握了镀碳纤维连续生产技术与装备,并建成了1条镀镍碳纤维生产线(国内第一且唯一的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个掌握了碳纤维镀镍全套技术的国家;

- 2009年,创新的采用了连续纤维的全包覆处理技术制造了国际最高水平的屏蔽塑料(屏蔽值超过90dB),其综合性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金属树脂基复合材料产品的性能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2015年,发明了细菌纤维素的膜液界面培养技术,突破了人工皮肤敷料、真皮、补片、角膜、骨软骨、心脑血管等产品的批量化制造的瓶颈,该成果正在走向应用。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在镀铜或镍碳纤维、碳纤维/铜复合材料、屏蔽塑料(复合材料)、碳纤增强尼龙复合材料、衍生产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玻纤改性塑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

近5年承担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地区基金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一区18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二区40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主要成就

1999-2019年(其中四年在国外攻读学位和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rbon》期刊论文在内的SCI论文200多篇(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2篇);SCI他人引用4000余次,影响因子超过30。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30余项(包括2项国防专利)。

近5年本人执笔成功申请获得或主持10多项国家、江西省科技厅的科研项目,典型项目如下:中国中车集团横向项目(800万元)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80万元)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项,江西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 4项,获批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获奖情况

- 获得2018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 获得2001天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获得2002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获得200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 1999年获得天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 2000年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 天津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 2001年天津大学教学优秀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