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倬
沈文(1917年7月-2009年10月21日),字凤笙,江苏吴江区人,中国礼学宗师、经学家。
沈文倬幼年时就仰慕孙吴派经学的卓越成就,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羽、姚廷杰三位先生学习文史,而后师从前清翰林院编修曹元弼先生专攻“三礼”之学。1947年,沈文倬被前国立编译馆聘为副编审,从事经籍整理。解放后,沈文倬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之后被分配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任职期间主持编纂了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1963年2月,沈文倬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专职的学术研究人员。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沈文倬被安排到资料室当资料员。随后被安排赴安吉县参加杭州大学最后一期“五七”干校“农林班”。在“文革”期间,沈文倬完成了《〈礼〉汉简异文释》《〈礼〉汉简七篇为古文或本考》《汉简〈服传〉考》等论文。1979年,语言文学研究室恢复,沈文倬回到岗位。1983年4月,沈文倬被调到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同年他晋升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 1986年,沈文倬被评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他被聘为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后转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0月21日,沈文倬病故。
沈文倬破译了礼典与礼部尚书的关系,考定了礼经的成书年代。通过对经书史书、出土器物、鼎彝铭文三者相结合的研究,确定礼典的实践先于文字的记录而存在。其次,沈文倬对礼经文本进行了详尽的考订和考释。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沈文倬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文学评论家王元化认为沈文倬所做的是一种存亡继绝的工作。
人物生平
沈文倬,字凤笙,1917年7月出生,江苏吴江人。沈文倬幼年时就仰慕孙吴派经学的卓越成就,原本家中让他去钱庄学经商,但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及半年,就逃回家要求读书,随后沈文倬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羽、姚廷杰三位先生学习文史,而后师从前清翰林院编修、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吴县曹元弼先生专攻“三礼”之学。
1946年前后,沈文倬在《文汇报》的《史地》和《图书》副刊上发表了《说高禖》《“蜡”与“腊”》等,引起当时主持国立编译馆工作的顾颉刚的关注,力邀他担任“三礼”专经的整理者,1947年,沈文倬被前国立编译馆聘为副编审,从事经籍整理。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时期,沈文倬编撰经籍提要,草拟经学词典,整理和点校了《周礼》《仪礼》的新旧疏(包括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和胡培翚的《仪礼正义》),以及《论语注疏》《孟子正义》和《孝经》邢疏、皮疏,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馆方的规定。沈文倬所整理的书稿,只有《孟子正义》点校本保存下来并于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他在整理经籍的同时,利用各种版本校勘礼学名家的著作,陆续撰写并发表了《略论〈仪礼〉单疏》等一批经学研究论著。1959年出土的《仪礼》九篇以及1965年《武威汉简》摹影本的正式出版确定了沈文倬的《仪礼》研究轨迹,即通过汉简本与经文对比勘正,考订文本,解决礼学疑问。沈文倬还特别重视新的研究方法,王国维所说的“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相参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的遗文相释证”,一直也是沈先生所秉持的方法。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也极为重视,据沈葹回忆,中学时沈先生就让她学习《自然辩证法》,“而父亲自己还认真学习了《资本论》、《反杜林论》和不少中外哲学名著。他老人家看似埋首故纸堆里,却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工作;他对武威市汉简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批判等,都是鲜明的实例”。
解放后,沈文倬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之后被分配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他曾任上海图书馆编目部副主任、《中国丛书综录》编辑组组长,在馆长顾廷龙主持下,编纂了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1963年2月,沈文倬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专职的学术研究人员。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语言文学研究室解散,科研人员并入中文系,沈文倬被安排到资料室当资料员。1974年,沈文倬被安排赴安吉县参加杭州大学最后一期“五七”干校“农林班”,他白天干活,晚上研究学问。因为当时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有些跟他一样遭遇的学者纷纷放弃学问,他却不为所动。由于礼学被视作“封建糟粕”,因此只好私下研究,幸好同寝室的老师颇为通情达理,使得沈先生能够放心挑灯夜战。他人缘颇好,大家有问题都爱向这位“图书管理员”请教,发现他原是一本“活字典”,并乐于陈述其精到的见解。在“文革”期间,沈文倬完成了《〈礼〉汉简异文释》《〈礼〉汉简七篇为古文或本考》《汉简〈服传〉考》《〈礼〉汉简非庆氏经本辨》《菿闇述礼》等论文;确定了《仪礼》成书的上限与下限年代;考订了《仪礼》中的上千处异文,为之正本清源;对经学的源流也有了相当明确的描述。1979年,语言文学研究室恢复,沈文倬回到岗位,次年,他被评为副研究员,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4月,沈文倬被调到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同年他晋升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 1986年,沈文倬被评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2年起,沈文倬享受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97年,他被聘为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后转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0月21日,沈文倬在上海病故。
主要作品
书籍
主持编撰
参考资料
整理古籍
沈文倬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习学纪言序目》(宋,叶适著)、《孟子正义)(清·焦循著)(以上由中华书局出版),《苏舜钦集》《王今集》(以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红雨楼序跋》(明,徐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仪礼正义》(清,胡培翠著)、《礼记训纂》(清,朱彬著,与水渭松先生合作),《陈汉章易注两种》《笔精校注》等待刊。
论文
沈文倬致力于经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古文字与古器物考释、古书之训诂和评论、古籍整理及校勘、目录版本学研究,而尤以礼学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经汉学论丛》:《黄龙十二博士的定员和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上海图书馆建馆卅周年纪念论文集》),《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礼的传授》(《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出版),《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文史》第15、16辑),《书馆小学和经传训故)(待刊),《刘歆推动下的东汉古文经学》(待刊),《郑学的完成及其流传》(待刊)。
二、《武威出土礼汉简考辨四种 》:《礼汉简七篇为古文或本考》(待刊),《汉简服传考》(《文史》第25、26辑),《礼汉简非庆氏经本辨》(待刊),《礼汉简异文释》(《文史》第33至36辑)。
三、《蓟岳述礼》:沈文倬在50多年来的读礼过程中,时获新解而确证未经人道者,辄批诸卷端,登诸别册,以至写入论文。今悉用文言文撰成短札,百篇成一集。初集已编定,其中四十余篇已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学术集林》《话夏文史丛刊》《古文献研究》。
四、《宗周礼乐文明》:《宗周岁时祭考实》(台北市《孔孟学报)第66册),《略论宗周王官之学》(《学术集林》第10至12辑),《周公〈酒诰〉推动燕礼、食礼、飨礼的制作》(待刊)。
五、古文字考释:《执驹补释》(《考古》1961年第6期),《对扬补释》(《考古》1963年第4期),《有关〈对扬补释〉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艮与耪》(《考古》1977年第5期)。
六、其他:《对“士丧礼既夕礼所记载的丧葬制度”的几点意见》(《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清代学者的书简》(《文物)1962年第10期),《孙诒让周礼学管窥》(《孙诒让研究》专刊)。
主要成就
沈文倬破译了礼典与礼部尚书的关系,考定了礼经的成书年代。通过对经书史书、出土器物、鼎彝铭文三者相结合的研究,确定礼典的实践先于文字的记录而存在;礼,本指典礼,礼经即《仪礼》,《周礼》则是职官专书;古代的典礼,除了留存的经书所记,不少已经亡佚。其次,他对礼经文本进行了详尽的考订和考释。考订了《仪礼》的文本;论定了《仪礼》汉简本的属性;考定了汉简《服传》与《仪礼》其他各篇之间的关系。又其次,对礼学和经学的源流予以确切而清晰的考证和梳理。再次,讨论了《仪礼》与《周礼》之凿枘、违异等难题;解析了典礼、曲礼与礼制的关系;探讨了两周礼制;阐发了“礼”的本质意义。最后,综合大量的史料,并结合以实物取证等方式,基本上复原了宗周礼乐文明的面貌(包括礼经文本中未予记载的佚礼)。
沈文倬的文章不靠量的堆积,而是以质取胜。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解决了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礼〉汉简异文释》证明了康有为“古文经为刘歆伪作”实系浮词虚说;《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揭示了“礼典的实践早于文字记录而存在”的历史事实,由以阐明了礼典与礼部尚书的关系;《黄龙十二博士的定员和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对汉代建立经学博士的复杂史实条分缕析,正皮锡瑞《经学历史》之误,纠王国维《汉魏博士考》之偏,从而详判武、昭、宣三代各经博士官的兴废增缺,成为研究汉代经学必须参考的文献。
人物评价
沈文倬所做的是一种存亡继绝的工作。(文学评论家王元化 评)
沈文倬的论文鸿文巨制,成绩空前。(史学家杨向奎 评)
沈文倬采用新材料和新观点,有超越前贤之处。(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顾廷龙 评)
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历史学家顾颉刚 评)
参考资料
沈文倬.豆瓣.2025-03-01
“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沈文倬教授逝世.凤凰网.2025-03-01
沈文倬 的全部作品.豆瓣.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