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胸咬鹃

灰胸咬鹃

灰胸咬鹃科(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又名Whitehead's Trogon,是鸟类咬鹃科的一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生物。它是婆罗洲的特有动物,生活在岛上的原始森林,是婆罗洲最大的咬鹃科动物之一,长达29到33厘米(11 到 13 英寸)。该物种最早由理查德·鲍德勒·夏普于1888年进行物种描述的鉴定,并以英国探险家和收藏家约翰·怀特黑德的名字命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灰胸咬鹃科列为近危物种。

形态特征

灰胸咬鹃是两性异形的,雄性的头部、颈部和下部呈现栗色喉咙呈现黑色,胸部呈现灰色, 其余上半的身都是肉桂色的。雌性的图案相似,但是呈现肉桂褐色,而雄性则是肉桂色。

分布范围

灰胸咬鹃是婆罗洲的特有种,位于海拔 900 至 2,000 米(3,000 至 6,600 英尺)之间的山区。

栖息环境

它仅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有利于潮湿的山谷,是罕见却鲜为人知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灰胸咬鹃科是一种食虫动物,但也吃各种植物材料,包括水果和种子。在树洞中营巢,利用天然树洞,有些种类在朽木上挖穴巢或挖进树中的蚁窝或白蚁窝中筑巢。

繁殖方式

产2~5枚卵,卵球形,白色或略有色调。孵化期2~3周。幼雏出壳後2~3.5周长出羽毛。雌雄共同育雏。

保护等级

灰胸咬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虽然数量尚未量化,但人们认为其数量正在下降。其中,失去栖息地是一个关键威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