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丽红
萧丽红(1950年2月24日—),台湾女作家,出生于台湾嘉义布袋镇。她的作品在台湾女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浓厚的古典情怀和深刻的乡土情感著称。萧丽红的小说风格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和《红楼梦》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台湾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多年来的佛学修为。她的代表作包括《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梦》等。其中,《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长篇小说奖优等奖,而《桂花巷》则被改编成电影。萧丽红的写作生涯中,她喜欢通过大家庭的人物和生活细节来传达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并巧妙地融合了闽南语的精华。
个人经历
五岁时,她的父亲因救火过世,由寡母独立养育她和她的姐弟三人,家教极为严格。童年时,她常与祖母一起生活,从而深受邻里间庶民妇女的语言、信仰和习俗的影响,并对故乡布袋镇的歌仔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萧丽红就已经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1966年9月,她的第一篇散文《老去日子里的梦》在《联合报副刊》发表,随后又发表了《隐去波纹的空间》和《都是那太阳》。1968年,她从省立嘉义女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而是开始外出工作以负担自己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她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对她影响深远。
1974年,萧丽红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黑妮》,并在11月出版了小说集《冷金笺》。1977年1月,《桂花巷》出版,书中描绘了清末南台湾北门区渔港一位女子传奇性的一生,其独特的风格和成熟的人物塑造使其成为萧氏七十年代的畅销名著,并被改编为电影。
1980年,萧丽红凭借《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长篇小说首奖。该书以布袋蔡氏家族为叙述中心,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厚重真朴。同年,三十岁的萧丽红步入婚姻的殿堂,丈夫是一位资讯工程学者,任教于台湾大学。婚后,她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拒绝所有的演讲与采访,专心照顾家庭。
1986年2月,她出版了《桃花与正果》,这是她婚后沉潜期的作品。1996年12月,她出版了《白水湖春梦》,书中蕴含了她在追求大智慧过程中获得的体悟。
写作风格
看法
台湾省作家萧丽红是站在局外对《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故事进行描述的,而萧的感触则多由贞观的视角呈现。据说她擅仿张爱玲,只是张爱玲下笔极冷,而萧的笔带着温情。张爱玲把自己埋藏得很好,而萧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主角的心思来表达她对人事的看法。
小说是在台湾乡村的背景里铺展开的,笔下的人物大多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故土,他们对乡土有一份深深地眷恋,“故乡即是这样,每个人是息息相关”,“这一家一族,整个是一体的,是一个圆,它至坚至韧,什么也分它不开”。对于异乡,是“不能喜爱的”,因为异乡是“人隔阂着人”,也因了“异乡、外地所可能扎痛人心的创口,都必须回得故里之后,才能医治,才能平复”。故乡是温暖的,城市是带血的,隐约可以看到与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一脉相承。
泪水和创伤
萧的笔下故土是冲淡、平和的台湾省乡村,可以埋葬几乎所有人的泪水和创伤。也因了故土对伤痛的消化,萧笔下的人物才多平和淡泊。萧所展现的多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她下笔颇为宽厚,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好人”,这些好人大多背负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结而不会计较过多。尽管被伤害,也还是以平和来化解。被日本军调往南洋作战的大舅停妻又娶,萧也只是透过贞观的一句“事事常在信得过之外另有情态”来化解。
女性的形象
萧笔下丰满的多是女性的形象,男性的形象多被淹没了。男人一个个地相继离去,生活由女人独自承担:大妗丈夫早早地服了兵役,二姨丈夫过早地离世,贞观父亲的意外去世让这些女性与生活直面相对。而这些女人所有的孤独和苦闷是在这个家族、故土中化解的。大家族中有细细碎碎的生活和剪不断的人情。在萧家仅剩的几个男性中,萧也只是寥寥数笔地带过。男人的隐退也造就了女人的隐忍。萧并不苛责男人。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多是宽厚淳良,女人的情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情,爱情中夹杂着恩情。听到大舅的再娶,大妗泪流成河,最后也只是一句“多人多福气”;面对丈夫的离世,二姨终生只守着他的恩情不能释怀。对于情,她们多不怨不艾,寻求自我的消化与解脱。大妗选择了上山参禅,贞观选择了忍耐和还乡。书中也见警句,多是通过贞观的细微感触来呈现的:“人世的创伤,原来都可以平愈、好起来的,不然漫漫八九十年,人生该怎么过呢”,“中国人为什么深信转生、隔世,佛道两家所指的来生,他们是情可它有,若是没有下辈子,则这世为人,欠下的这许多的恩:生养、关顾以及知遇的恩怎么还呢,怎么还”萧文的语言极精致,文字也美,早年她读《红楼》、张爱玲,想是受了荫泽的。可以从她的文字中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气味。萧有极好的古文功底,信手拈来的古诗皆可入文。她讲炼字:月照进缸底是“冷冷”,月光自头顶是“洒下”,渔家的灯火在夜空中是“衔”。景是故乡的景,情亦是故乡的情,萧的炼字想亦是为了这份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