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蛇(食虫类:Saurida undosquamis),又名九棍、沙狗棍、泥狗棍、奎龙,属于辐鳍鱼纲仙女鱼目合齿鱼亚目狗母鱼科蛇鲻属的鱼类。分布于非洲东岸、红海印度洋太平洋、澳洲、朝鲜日本、美洲东岸、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栖息深度1-350米,体长可达50公分。花斑蛇鲻是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沙泥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亚门等为食,其肉可供食用。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11-13;臀鳍10-12;胸鳍14-15;腹鳍9;侧线鳞47-52。体长为体高7.8-8.5倍,为头长4.1-4.7倍;头长为吻长5.1-7.1倍,为眼径4.5-6.1倍,为眼间隔4.0-5.6倍。

体长亚圆筒形,两端微尖。头中等大。吻圆。眼侧前位,脂眼睑窄。眼间隔平坦。鼻孔显著, 约介于眼前缘和吻端之间。口大,口裂伸到眼后方。两颌前端等长。上下颌有许多小齿,犁骨齿有或无, 腭骨每侧有2组齿带,翼骨和舌上有许多细齿。鳃盖光滑,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假鳃明显。 鳃耙不发达。尾柄圆。肛门位于背鳍的后下方。体被极易脱落的圆鳞。侧线上的鳞片前缘中间突,有 2条辐射线,其余部位上的鳞片前缘横波状,有4条辐射线,环心线细,鳞片的后部均光滑。头侧被鳞,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短的腋鳞。侧线直。背鳍始于胸鳍末端的后上方。脂鳍位于臀鳍基的上方。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为近。胸鳍中侧位,向后伸到腹鳍基的上方。腹鳍内缘鳍条略长。尾鳍叉形。

体背部为淡棕色,腹部为臼色。体侧中部有9-10个小斑,排列为1纵行。背鳍和尾鳍的后缘黑色,臀鳍和腹鳍为白色。背鳍第二鳍条和尾鳍上缘的鳍条各有节状黑斑。

幼鱼

全长12毫米仔鱼, 体呈圆筒状,肛门位于体后1/3,胸鳍基前方起沿消化道背部有7个椭圆形棕黑色素斑块分布,肌节数为(30-31)+(16-17)对。全长15.5毫米仔鱼,腹鳍芽出现于体前1/3的腹缘,肌节为30+17对。全长22毫米稚鱼, 两颌牙齿发达,鼻孔分为2个,鳍膜消失,背鳍条11,腹鳍位于背鳍前下方3-4肌节处,有鳍条8-9条,臀鳍鳍条11。腹缘椭圆形棕黑色素斑大部分隐于肌肉内。

生活习性

洄游

花斑蛇鲻喜栖息于沿岸水域的沙或泥底海域。大多集成小群栖息于近底层,不作远距离的洄游,没有明显的集群洄游习性,仅随着季节更替,在深水和浅水间移动春季,游向浙江省近岸产卵,7-8月以后游向外海索饵,12月南下游向深海越冬,主要越冬海区在北纬31°以南,沿着西南至东北走向的100米等深线附近。

食性

花斑蛇鲻属游泳动物食性,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中国闽南一台湾浅滩与南海北部和东海的食性基本相似,饵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 头足纲长尾𫛭类、短尾类和口足类等,其中鱼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重量百分比可达80%以上,种类也较多,约有30多种,隶属19个科。其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者叉长的增加而增大。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不受影响,仍较高。

分布范围

花斑蛇鲻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南至澳大利亚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域和南海;在中国台湾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

繁殖方式

花斑蛇鲻的卵圆球形,彼此分离,浮性,卵径0.9-0.97毫米;无油球,卵黄均匀,无龟裂。受精卵后15分钟,胚盘形成(水温26.7℃);受精后55分钟,形成2细胞;受精后15小时40分钟,胚盾伸长;受精后60小时45分钟,胚体自头至尾的体侧出现小点状黑色素,每侧10余个。

保护现状

花斑蛇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食用:肉味鲜美细嫩,可惜肉质不多,适可沾粉油炸或切姜片炖煮,味道都不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