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村,陆丰市潭西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大楼村历史上称善庆楼,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筑风格系潮汕地区独具儒家文化内涵的"五马拖车"造型,子午正线分金,它凝聚着林氏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是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大楼村素有文乡之誉,历来重视礼仪文化教育,在明清两朝科试中,考中进士、举人或秀才者众多,存留至今的牌匾有"文魁""贡元""绩著凝香""望重干城"等十二块。
2013年8月26日,大楼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楼村位于陆丰市西面,距离市区中心10千米,与潭西镇政府所在地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6’、北纬22°45’,海拨约90米,村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植被
大楼村有多株古树木,包括香樟、榕树、龙眼、杧果,树龄都在百年以上。
地形地貌
大楼村背有靠山,远依法留山;前揽沃原,面照大德岭。
气候
大楼村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汛期降雨较为集中。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大楼村先人见大楼村刚好坐落在前面的大德岭和后面的法留山中间,视野宽阔,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是一块风水宝地,生存与发展环境较好,故有“楼台燕翠前大德中善庆后留峰”之名。
经济社会
据2020年4月汕尾市人民政府网站显示,大楼村户籍人口1560人,均为汉族,常住人口1280人。
该村以传统经济为主,主要产业为水稻、花生、番薯种植。
主要景点
居具楼
“五马拖车”的后部是一座二层楼房,名曰:“居具楼”,共有七间楼房,是用溪沙、泥土、糯米、红糖和贝壳灰夯筑成墙,较为牢固,楼板楼梯都是杉木特制的,墙壁上留有门户可以互通往来,必要时可以避难逃生。大楼村居具楼的前面是天井,与四条巷道相连,居具楼的大门是一扇厚实的木板大门,那木板大门后是一条花岗石条石,起着门栓的作用。门框顶上有个小孔,一旦遭遇大火,小孔会源源不绝地往下面漏水,呈现螺旋形状,淋漓下流,很快淋湿门板,浇灭大火,在防火、防盗方面做得较好。墙壁上戳有倾斜的抢眼,像倒头的小喇叭,子弹随时可以从这里射击出去,可击退来犯之敌。庆幸的是,大楼村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火灾、水灾、失盗等事故。
古树木
大楼村的后山上,生长着一棵300多年的荔枝树,年年开花结果,果肉脆甜。大楼村里还有一棵400多年的古香樟树,树皮呈褐色,纵裂,主干直径1.7米,叶子互生,属于卵状椭圆形,有浓香扑鼻。值得一提的是,大楼村里还有一棵近500年的古龙眼树,枝繁叶茂,树皮粗糙,黄褐色,主干直径1.78米,树高20余米,树粗需要七八个人伸手,才能合抱。台风“天兔”肆虐时,把龙眼树削去三分之二的身躯,第二年开春,古龙眼树萌芽生长,依旧郁郁葱葱。这些古树,树围之粗、树冠之大,寿命之长确为罕见。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明万历初年增广生员(秀才),六世祖世钦公,在万历四十六年81岁撰修《潭涌族谱》。
万历辛卯科(1592年)举人,六世祖世钦公长子可盛公号茂亭。
明万历戊子科(1589年)贡士,可盛公长子呈祯公。
明天启丁卯科(1628年)举人,可盛公次子呈祥公,崇祯甲戍科(1635年)又中取进士,其妻王氏是宰相之女(大楼村人称京奶),官至云南省省监军道,后在云南殉职。
清康熙十八年(1680年)贡士,呈祯公之子长春市,与官至车驾司主事,俗称后兵部的陆丰桥冲大塘村人卢恩是亲家。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大楼村仅有200多人口,林祝三(嘉庆癸酉科举人)等一批同村学子同期中取了“一举两贡十八秀”的优异成绩,曾名誉当地并传颂至今。《陆丰县志·乾隆十年本》记载了林可盛、林呈祯、林呈祥及夫人王氏等事迹,在原《陆丰历代大事记》中,记载了林呈祯父子在明末闹饥荒中“禁谷济饥”和夫人王氏兴修水利,修建一世祖祠堂,及置田租兴学等义举。
传统习俗
大楼村以民风民俗的方式保留了不少非物质遗产。“煎甜裸,睇虎狮”是汕尾市的民俗,大楼村的虎狮称“狮”,表演方武和武术套路与一般“虎狮队”不同,该村的男人皆无师自通会舞狮夷。又如七月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大楼村有垒包山、燃篝火的习俗。另外,大楼村祭祖的“三献”是中原遗韵,三月三祭拜妈祖也有其特色。
文物古迹
大楼村保存了大量明清文物,十年浩劫期间,大楼村损毁了大量文物,但是村里的有识之士还是偷偷藏下了许多文物。存留至今的牌匾有“文魁”“贡元”“绩著凝香”“望重干城”等十二块,都已挂回“襟德堂”原位。
木刻有明崇祯封亭,原亭内放有当朝诰封“京奶”王氏黄色绢布圣旨,因年久腐坏不存。另有木制关帝亭、木狮等;林呈祥任云南省监军道的封条木印板,其作用类似于官印,为陆丰市少见的明代官场遗物。石刻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海丰县县令刻赠七世祖可盛公乐善好施的碑记、先祖墓前的古貔貅。象征功名的旗杆夹,有十一副,大多残破。杂类有古剑、古铜狮、笔筒等实物,以及多幅壁画,在这些实物遗存中,还有一批明本族谱、古药书和祭文等。
旅游信息
进村路线:福州—昆明公路—上埔村太平路口转陆潭公路—潭西镇大楼村口。
村内导览路线:居稷楼—襟德堂—古树木群。
村落历史
村落形成历史
潭涌林氏乃福建九牧分派,始祖清隐公在明朝洪武年间从莆田市来此建基创业迄今历600多年,传后裔23代,计人口十多万人。大楼村(包括楼仔村、梅园村)乃清隐公第四子二世祖处木公子孙所传。
大楼村历史上称善庆楼,始建于明弘治5年(公元1492年),楼仔村称德馨楼,现已合在一起,有2000多人口,大楼村的建筑风格系独具儒家文化内涵的“五马拖车”造型,子午正线分金,建于明朝万历21年(公元1594年),乃七世祖举人可盛公所建,历九年建成,八世祖进士林呈祥之妻王氏(乃当朝姓王的宰相之女,称“京奶”)及其子林长春再于不断完善,距今四百多年。
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属陆丰市坊廓都。
民国初期,大楼村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陆丰县第一区、陆丰县新二区。
1953年,随陆丰县改属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随陆丰县改属惠阳专员公署。
1958年,随陆丰县划归汕头地区,属陆丰县潭西公社。
1983 年,属陆丰县潭西区。
1988年,划海丰县、陆丰两县设汕尾市,大楼村随陆丰县隶属汕尾市。
特色古村建筑
大楼村主建筑是包围式的整体,进入正大门前厅连天井,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二巷道直进,正门过天井后进入二进系会客厅,会客厅隔天井再进入三进便是祭祀先祖的“襟德堂”。襟德堂的背后有一座二层楼,楼前系天井,与四巷道相通,楼后背靠山,巷内建筑物属规格化的民居,有房屋70间119门户,整个村庄四面相通,遥相呼应。正门进出,四面展开,围绕中心,左右相照,分合对称,中庸大度。整座建筑物很像五匹马在拉动一辆大轿车,因而得名。配上村前的三台旷地和半圆型水池,成为圆山圆水方建筑,方圆相济,相映成辉,极具大观。村落背有靠山,远依法(法留山);前揽沃原,面照大德(大德岭),是一块历来人们赞不绝口的风水宝地。“五马拖车”的主建筑占地面积为:3100平方米,面前旷地2550平方米,水池1413平方米,总面积7063平方米,占现有大楼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由于建筑物太于久远,有不少地方已有明显的残破迹象,但在整体保护上基本完好。后楼七间楼房系用溪沙、红坭、糯米、红糖、壳灰合夯墙体,至今尚坚硬完好,且其主门上端设有消防用的螺旋下水口。大楼村在环境和安全、消防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火灾、水灾、失盗等事故。
经济文化与教育
大楼村素有文乡之誉,历来非常重视礼仪文化教育,文韬武略。在明清两朝科试中,大楼人出类拔萃:六世祖世钦公乃明万历初年增广生员(秀才),其在万历四十六年81岁撰修《潭涌族谱》;其长子可盛公号茂亭,字松芳乃是万历辛卯科(1592年)举人,可盛公长子呈祯公明万历戊子科(1589年)贡士,次子呈祥公明天启丁卯科(1628年)举人,再中取崇祯甲戍科(1635年)进士,官至云南省监军道(朝廷派往云南省监管军队的官员),后在云南殉职。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大楼仅有200人口,林祝三(嘉庆癸酉科举人)等一批同村学子同期中取了“一举两贡十八秀”的优异成绩,曾名誉海陆并传颂至今。《陆丰县志·乾隆十年本》记载了林可盛、林呈祯、林呈祥及夫人王氏、呈祯之子长春市(康熙18年即1680年贡士)等不少可歌的事迹,在原《陆丰历代大事记》中,记载林呈祯父子在明末闹饥荒中“禁谷济饥”和京奶兴修水利,修建一世祖祠堂,及置田租兴学等义举……大楼村“五马拖车”前的空地上曾经是旗杆夹矗矗的景象。
文物保护
大楼村已于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示范名录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处。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6%。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三献舞狮夷(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