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邓恩桉

邓恩桉

邓恩桉(学名:桉属 dunnii Maiden)是金娘桉属植物。

雄蕊向内弯曲或不规则地弯曲;果实木质,壁厚;有效种子数是250-296粒/克。

原产于澳大利亚,在南纬28°-30°,从新南威尔士州东北角到昆士兰州东南角范围内都有分布。中国广东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江西赣南和湖南郴洲引种栽培。

邓恩桉木材可作锯材、浆纸材,也可作为薪炭用材。可作为较高纬度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对于极地绿化表现很好的生态效果。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在澳洲树高可达40-50米,树干通直,冠大枝多。树皮光滑呈白色或只在距地面1米高内树干基部粗糙;幼态叶灰白色,互生,有柄,宽卵形到近似心脏形;成龄叶大于15厘米,披针形叶,波状叶缘;花芽和果实明显具柄,果实盖圆锥形,半球形或扁平;圆锥花序,花序生于叶腋或在接近小枝末端处簇生,花芽具有外层蒴盖脱落痕,花芽多于3枚,同生于总花梗上,雄蕊向内弯曲或不规则地弯曲;果实木质,壁厚;有效种子数是250-296粒/克。

生长环境

澳大利亚生长于海拔150-800米的丘陵下坡或谷底;在雨林林缘的山脊,由玄武岩发育的土壤上也有天然分布。邓恩桉一般与柳桉、小帽桉大桉乔木树种生长在一起。在其分布区内,最热月平均最高温27-29℃,最冷月平均最低温-8℃,霜期较短或很少。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夏雨型。分布区旱季长达3个月。

性喜温湿肥沃土壤,在适宜立地上的生长速度很快,但对立地有一定的要求,应选择土层厚,水肥条件较好的立地生长。喜侧光照,适宜混交造林。邓恩桉的耐寒能力较强,苗期和幼树多数个体能忍受的最低温度是-5℃,抗寒性强的个体根据已有记录,可达到-11℃以下,随着树龄的增长耐寒能力也会更强。幼树对极端气温在-5℃以上是安全的,而对超出此范围的温度可能有冻害威胁;如果低温持续时间短,它能忍耐的温度还可低些;成林可忍耐的极端低温更低、时间也更长,多数个体可达到-8℃,较抗寒个体可达到-10℃以下。

分布范围

邓恩桉原产于澳大利亚,在南纬28°-30°,从新南威尔士州东北角到昆士兰州东南角范围内都有分布。在中国引种较晚,自1992年以来,随着中澳国际合作项目“耐寒桉树的引进”的实施,全分布区的邓恩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已在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江西赣南和湖南省的郴洲建立。早期引种在广西沙塘的邓恩桉已表现出速生且耐寒的优良特性。

繁殖方法

选育良种

邓恩桉全面系统的种源一家系试验研究始于1988年,最早引种在中国广西沙塘的邓恩桉试验林至今尚未开花结实,且该树种无性扩繁技术尚未突破。因此,该树种在中国国内的推广造林用种主要依靠进口种子解决良种问题。根据邓恩桉种源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发展的优良种源是16894(TeviotFalls State Forest,QLD)和15956(Dead Home Track,NSW)种源。

壮苗培育

可采用实生苗和无性系苗造林。苗圃地宜选坐北向南,地势平坦,空旷,通风良好,邻近清洁水源的生荒地,忌选水田或曾种过农作物的地黄尾叶桉苗期为90天,各地可根据当地造林季节确定播种时间。华南地区通常实行春季造林,播种宜在气温适中的10-11月份。秋季造林播种应在当年的3月播种。

苗床制作:圃地经铲草、翻土、碎土和除杂后便可筑状床,床宽1米,高15-20厘米,步道宽50厘米。为防蚂蚁和地下害虫为害,用50倍喃丹水液,再用0.3%的马拉硫磷溶液或500倍的敌百虫溶液淋洒床基及其四周,最后在苗床铺盖一层“营养土”(经12目或14目过筛的火烧土30%、黄心土70%,加1-2%过磷酸钙),厚度4-5厘米。

播种量按8-10克/平方,覆土厚以不见种子为度,切勿过厚。用喷雾器喷洒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直至苗床完全湿润为止,用尼龙薄膜覆盖苗床。播种后,每天坚持用喷雾器喷清水1-2次。待幼苗长出2-3对真叶苗高3-4厘米时移上袋。移苗后每隔2周施1次肥,采用复合肥浓度应掌握在0.1-0.3%之间,施肥要按先稀后浓、薄施勤施的原则进行。当苗木高生长达到20-25厘米,地径0.3-0.5厘米时,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选地

造林地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台地、低山丘陵、缓坡地造林,选Ⅰ、Ⅱ类地更好。沿海台地、缓坡地坡度小于10度。采用机耕全垦整地,坡度在15-25度之间,宜采用等高线带垦加人工挖穴法,带宽0.8-1米,反倾斜松土深34-40厘米,然后在带面以株距开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坡度大于25度以上,适宜采用人工穴垦整地,规格60厘米×60厘米×50厘米。

栽植

株行距依培育材种而定,培育小径材:密度为1800-2550株/公顷,株行距为2米×2米(2505株/公顷),3米×1.5米(2220株/公顷)或2.67米×2米(1875株/公顷);培育中径材:密度为1350-1650株/公顷,株行距为3米×2米或4米×1.5米(1650株/公顷),2.67米×2.67米(1410株/公顷);培育大径材(锯材和实木材):密度为840-1125株/公顷,常用株行距为3米×3米(1110株/公顷),3.33米×3.33米(900株/公顷)或3米×4米(840株公顷)。华南地区土壤普遍缺磷,基肥应重施磷肥,每穴施有机肥(腐熟鸡粪、厩肥等)2.5千克+磷肥350-500克+碳酸氢铵150克。施肥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本地养分制定合理的施肥配比和施肥量。

抚育

造林当年宜追肥1-2次,定植后一个月进行第一次追肥:轻施尿素100克/株。当年的7-8月,进行除草、松土和扩穴1米×1米抚育工作,并进行第二次追肥:施复合肥250克/株或腐熟有机肥1.5千克/株。追肥宜选植株的上坡两角,开20厘米深的小穴,施肥后盖土。第二、第三年各进行1次追肥、除草和扩穴抚育。培育大径材根据林分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后续供应制定后期的抚育管理措施。

病虫防治

邓恩桉在中国因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尚无严重的病虫害发生。苗期要防止倒病、根腐病和茎腐病的发生。邓恩桉种植后在幼林期易受大蟋蟀科白蚁和印度黄脊蝗为害,防治可采取毒饵诱杀,或者在造林同时在根部施入3%肤喃丹每穴5克。

主要价值

• 绿化护坡固堤功能

邓恩桉在中国栽植表现良好的耐瘠薄习性,在适宜栽植区域的许多极端生境栽植,表现超常的生长适应性。如在许多开发区、道路边坡、矿山、弃土场、河堤与库岸等立地条件很差的石质性弃土立地栽植,能当年实现绿化成林,在适宜栽植区的许多地方存在这类极地,采用该树种进行绿化,可使这些原本裸露的极地得到良好的绿化,既改善了小区域的生态环境也美化了小区域的景观,对于极地绿化表现很好的生态效果。

依照适地适树与适宜的培育原则,推广栽植该树种,司使适宜栽植区原来一些造林难于成林的立地得到有效绿化,有效减少荒山,提高适宜栽植区的森林资源与覆盖率,降低局部采伐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适当发展邓恩桉用材人工林,是缓解中国木材与木质纤维素供求矛盾的良好措施。

• 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作用

邓恩桉具有抗强风、耐盐碱、耐贫瘠的特性,在中国沿海栽植表现出较强的抗风和耐盐碱性,且生长迅速。具有抗强风、耐盐碱、耐贫瘠的特性,可作为较高纬度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与木麻黄等进行带状混交,可形成复层防护林带,能有效提高防护林林分高度,增强防风效果。邓恩桉有较好的速生性与强的萌芽能力,作为沿海防护林带能进行良好的周期性更新,同时提供大量的商品材,为沿海防护林带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新资金,也弥补了木麻黄二代更新困难问题。在较高纬度的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共计数千千米的海岸线,沿海防护林每年都担负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与削减台风危害。利用该树种与其他适宜栽植种混交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可提高防护林的林带高度,调整林带结构,加强防护功能,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