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梢蛇

乌梢蛇

乌梢蛇,中药名,别名乌蛇、黑梢蛇、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翠青蛇、乌风蛇、黄风蛇、剑脊蛇、黑乌梢、三梭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其主产于中国的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

乌梢蛇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肺、脾、肝经。其具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病风疹猪疥螨病血虚生风者慎服。

来源

药物来源

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的干燥体。

产地

乌梢蛇主产于中国的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炮制方法

1.乌梢蛇:取乌梢蛇、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2.乌梢蛇肉:取乌梢蛇,用黄酒浸润,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切段、晒干。

3.酒乌梢蛇:

法一:取乌梢蛇段,喷淋黄酒,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20kg。

法二:取净乌梢蛇置容器内,用黄酒浸泡均匀,置笼屉内,用武火加热、蒸透后,取出切段,干燥。每乌梢蛇100kg,用黄酒30kg。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性状

药材

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饮片

乌梢蛇:呈半圆筒状或圆槽状的段,长2~4cm,背部黑褐色或灰黑色,腹部黄白色或浅棕色,脊部隆起呈屋脊状,脊部两侧各有2~3条黑线,肋骨排列整齐,肉淡黄色或浅棕色。有的可见尾部。质坚硬,气腥,味淡。

乌梢蛇肉:为不规则的片或段,长2~4cm,淡黄色至黄褐色。质脆。气腥,略有酒气。

酒乌梢蛇:形如乌梢蛇段。表面棕褐色至黑色,蛇肉浅棕黄色至黄褐色,质坚硬。略有酒气。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肺、脾、肝经。

功能主治

乌梢蛇具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病风疹猪疥螨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研末,1.5~3g;或入丸剂、浸酒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应用

配伍应用

1.乌梢蛇配虿尾虫:乌梢蛇甘平,功善搜经络之风邪而止惊搐;全蝎主入肝经,既平息肝风,又能搜风通络,兼具息风止痉及搜风止痉之效。两药配伍应用,可增强搜风息风,定搐止痉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惊痫风痰所致的筋脉肌肉痉挛及破伤风抽搐等。

2.乌梢蛇配蝉蜕:乌梢蛇甘平,能捜除壅于血分之风毒,外达肌肤皮腠;蝉蜕性凉,能散风止痒,两药相配,可散毒结,祛风止痒,适用于瘾疹,瘙痒症猪疥螨病等。

方剂举例

1.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乌蛇、干荷叶、枳壳。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止痒。适用于一切干湿癣。

2.定命散(《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乌蛇、白花蛇、娱蚣。

功能与主治:祛风止痉。适用于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

3.乌蛇散(《卫生总微》)

药物组成:乌蛇肉、虿尾虫、赤足娱蚣、天麻、白茯苓、黑附子、麝香、独角莲

功能与主治:息风止痉。适用于小儿急惊风,搐如弓者。

成药例证

1.乌蛇止痒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20年版)

药物组成:乌梢蛇(白酒炙)、苍术(泡)、当归、防风、黄柏、苦香树、牡丹皮、高丽参人工牛黄蛇床、蛇胆汁。

功能与主治:养血祛风,燥湿止痒。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热邪蕴于肌肤所致的隐疹、风瘙痒,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时隐时现、瘙痒难忍或瘙痒症不止,皮肤干燥,无原发皮疹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2.风湿福音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乌梢蛇、地枫皮独活杜仲、防风、甘草、狗骨胶、肉桂麻黄、没药、木瓜粉牛膝千年健疏叶当归、乳香、娱蚣、榛蘑、制马钱子、自然铜。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痛。

3.风湿药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乌梢蛇、白芷香果、当归、独活、防风、防己、密花豆、羌活、地黄、威灵仙、豨莶草、制川乌。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理气活血。用于筋骨酸痛,四肢麻木,关节不利。

4.青大将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乌梢蛇。

功能与主治: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湿疹顽癣。

5.白癜风胶囊(《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20年版)

药物组成:乌梢蛇、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紫草、川芎、香附子、补骨脂、干姜、山药、黄芪、蒺藜白鲜皮、龙胆。

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滞,祛风解毒。用于经络阻隔、气血不畅所致的色素脱失,症见白斑散在分布、色泽苍白、 边界较明显;白癜风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

血虚生风者慎服。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乌梢蛇主要含蛋白质及脂肪类成分。

药理毒理

乌梢蛇有抗炎药、镇痛、镇静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1.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乌梢蛇水提物286.5、573.0、859.5mg/kg灌胃给药明显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IL-6水平。乌梢蛇水溶性部位125、250和375mg/kg灌胃给药明显延长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时间,抑制醋酸所致疼痛以及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乌梢蛇醇溶性部位300、600和900mg/kg灌胃给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反应以及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乌梢蛇醇提液5g/kg腹腔注射,对戊巴比妥致小鼠惊厥有抑制作用;水煎液及醇提液腹腔注射均有抗电惊厥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乌梢蛇的有效成分乌梢蛇Ⅱ型胶原蛋白15mg/(千克d)连续灌胃15天,能降低关节炎大鼠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提高IL-10水平,从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灌胃给予小剂量乌梢蛇Ⅱ型胶原蛋白可减轻鸡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抑制小鼠关节肿胀,改善关节组织病理变化,乌梢蛇血清能升高正常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与NK细胞的活性,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NK细胞活性下降也有恢复作用,乌梢蛇血清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3.其他作用:乌梢蛇血清对注入全致死量或2倍致死量蛇毒的小鼠均有保护作用,在注射五步蛇毒的小鼠给蛇血清后,可使其凝血时间正常,表现出抗蛇毒作用。

4.毒理研究: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液腹腔注射,小鼠急性毒性症状呈僵直,姿势固定,活动减少等,数小时后出现呼吸抑制,发绀,死亡,乌梢蛇水煎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66.2g/kg、醇提取液为20.41g/kg。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2.《本草图经》:“今蕲州镇、黄州山中有之……多在芦丛中嗅其花气,亦乘南风而吸。最难采捕,多于芦枝上得之。至枯死而眼不陷,称之重三分至一两者为上,粗大者转重,力弥减也。又头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用之入神,此极难得也。作伪者,用他蛇生熏至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为异尔。”

3.《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

4.《纲目》:“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

基原信息

乌梢蛇

形态特征

乌梢蛇体形较粗大,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二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显明,背脊黄褐色纵线较为醒目。幼蛇背面灰绿色,其上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偶有一小鳞位于其下;眶前鳞2,眶后鳞2(3);颞鳞2(1)+2;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2行棱极强;腹鳞192-205;肛鳞二分;尾下鳞95—137对。

物种分布

乌梢蛇分布于中国的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长习性

乌梢蛇栖息于沿海平原、丘陵至1600米山区,见于田野、山边、河岸、林下等处,白昼活动,行动敏捷。以鱼、蛙、蜥蜴等为食。

参考资料

乌梢蛇.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06

乌梢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2025-04-06

乌梢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4-06

乌梢蛇.inaturalist官网.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