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silopogon virens,原名Megalaima virens)是一种中型鸟类,它主要以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尤其是在繁殖期间。
形态特征
大拟啄木鸟的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整个头、颈和喉暗蓝色或紫蓝色,上胸暗褐色,下胸和腹淡黄色,具宽阔的绿色或蓝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背、肩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头、颈蓝色或蓝绿色,羽基暗褐色或黑色。上背和肩暗绿褐色,或缀暗红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亮草绿色。尾羽羽干黑褐色。内侧中小覆羽与背同色,内侧大覆羽草绿色,先端沾染栗棕色;飞羽黑褐色,内侧飞羽铜绿色或草绿色;内侧初级飞羽外端部灰色或灰白色。上胸暗褐色,下胸和腹中央绿色或蓝绿色,并缀有乳黄色,两胁黄色,具褐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覆腿羽黄绿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虹膜褐色或棕褐色。嘴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上嘴先端铅褐色或黑褐色。跗和趾铅褐色或绿褐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50-197g,♀173-230g;体长♂300-325mm,♀303-335mm;嘴峰♂38-43mm,♀37-44mm;翅♂139-144mm,♀138-151mm;跗蹠♂32-34mm,♀30-35mm。(♂: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中山常绿阔叶林内,也见于针阔叶混交林,最高分布平均海拔可达2500m。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南部。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目一样左右移动。叫声单调而宏亮,为不断重复地‘go-o, go-o’鸣叫。
繁殖
繁殖期4-8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在海拔300-2500m的山地森林中树上,多自己在树干上凿洞为巢,有时也利用天然树洞。洞口距地高多在3-18m之间,洞口直径约7cm,洞深17cm。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白色,卵呈卵圆形,大小为30-39mm×22-29mm,雌雄轮流孵卵。早成雏晚成性。
亚种分化
大拟啄木鸟滇西亚种(食虫类:Megalaima virens clamat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大拟啄木鸟滇南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magnifi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大拟啄木鸟西藏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marshallorum)。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大拟啄木鸟指名亚种(食虫类:Megalaima virens viren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东至安徽、浙江省、福建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