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学仲

王学仲

王学仲(1925-2013年),山东滕州人。原名王黾,字黾子,笔名夜泊,晚号黾翁,室名泼墨斋,黾学学派创始人,书画家、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81年9月,王学仲应邀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讲学必修课《书法》和选修课《中国画》。1983年7月日本东京银座鸠居堂画廊举办了王学仲个人画展。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2006年,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0月8日,王学仲在天津武警总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人物生平

王学仲原籍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别号夜泊(呼延夜泊),晚号黾翁。1925年9月23日出生于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宁家村。

王学仲自幼在父亲履安公、表兄张寄庵、苗君实熏陶下习字识文。1943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49年,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墨画科学习;1951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受业于当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等先生,也得到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李可染等人的指导,被徐悲鸿誉为“诗书画三怪”。

1953年在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

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

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

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

1987年,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曲阜王学仲画馆相继建成。

1981年9月,王学仲应邀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讲学,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生、研究生的必修课《书法》和选修课《中国画》。由于王学仲在日本书画艺术界的影响,他在日本的一些书画界朋友专门投资建设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1983年7月,日本东京银座鸠居堂画廊举办了王学仲个人画展。

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

2006年,在中国当代文艺界最高奖之一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王学仲以高票当选,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特别贡献奖

2013年,10月8日在天津武警总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个人成就

绘画作品

诗歌作品

题亚云梅花小幅

重游雁荡愿犹赊,忆昔行行处士家。

还见亚云笔下蕊,孤山不待看梅花。

题凤翔咏湖墨苑

凤翥鸾翔石鼓文,岐阳大狩纪功勋。

秦王奋起戈挥日,史籀精思笔矗云。

天下至今尊墨宝,世间考古重丘坟。

缶翁妙领前贤旨,打破成规自一军。

学派创立

王学仲既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黾学”最好的践行者。他提出的学术主张,形成了包含有哲学、美学、书学、文学、诗词学和绘画学的完整而又科学的黾学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

“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倡导野逸美,表现其古朴自然、野趣雅谑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书法意象非常重要。书法是笔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书家哲性的思想。

“三怪”一词源出徐悲鸿先生。先生称我诗书画“三怪”。黾学的美学基础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四我”是黾学的精神支柱。我提出“三自一超”主张,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对自我的表现上,必须把“小我”与“超越时代”的“大我”联系在一起,与国家、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

“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观融合为一体。

“六学”包括: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六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学。

“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

个人荣誉

1989年,王学仲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

2006年,王学仲以高票当选中国书法兰亭奖特别贡献奖

社会活动

公益活动

王学仲曾向有关艺术馆、博物馆捐赠珍藏和名贵字画700多件。他曾在山东滕州王学仲艺术馆开馆时捐献了家藏的石器、青铜器、古陶等文物和唐伯虎、郑板桥徐悲鸿等名人字画。1995年10月又说服家人把祖传画像《敕牒家谱》和一套十二件的唐代陶俑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捐献给了滕州艺术馆。

社会任职

王学仲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俄罗斯艺术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网荣誉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客座教授。

参考资料

九三学社社员王学仲——当代“德艺双馨”的典范.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2024-08-14

王学仲先生今天凌晨病逝.新浪网.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