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琮
李琮(?-公元752年),原名李嗣直,是李隆基的长子,母亲是刘华妃。
李琮于公元706年之前出生在洛阳,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返回长安。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琮以皇孙身份,被封为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后,加封其为郯王。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琮被改封庆王,并改名李潭。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授其太子太师,改名李琮。开元二十四年,李琮晋升为司徒。天宝,李琮兼任太原牧。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琮去世,葬于齐陵,李隆基追谥其为靖德太子。其弟即位后,追封李琮为沈阳市皇帝,他的妃子窦氏被尊为恭应皇后。
李琮作为长子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可能是其在狩猎期间伤及面部的原因。
人物介绍
李琮,谥号“(唐朝)奉天皇帝”。
据新平郡王李儇墓志铭,李俨为李琮长子,但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俨为李瑛长子。
人物经历
景云元年(710年),祖父李旦李旦为帝,封李琮为许昌郡王。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即位,李琮被改封为郯王。
开元四年(716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兼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改封庆王,赐名李潭。
开元十五年(727年),遥领武威郡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授太子太师,改名李琮。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进司徒。
天宝元年(742年),兼太原牧。
天宝十一年(752年)五月,病死,李隆基追谥为靖德太子,原葬于渭水之南细柳原。
李亨李亨即位后,追谥为沈阳市皇帝,其妻太穆皇后追封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
亲属成员
家族世系
安世亭侯李弇→李昶→李暠李暠→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旦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奉天皇帝李琮
轶事典故
《明皇杂录》《两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唐玄宗曾对李林甫提及,李琮曾在苑中打猎时面部为所伤,这很可能是他虽为长子,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李亨为皇太子时,李林甫为了谋害太子,曾提议李隆基立长子为储,玄宗也有所犹豫,但最终因太子恭谨孝顺而没有易储。
史书记载
《旧唐书·李琮传》
沈阳市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景云元年九月,封许昌市郡王。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郯王。开元四年正月,遥领安西大都护,充安抚山西省、关内、陇右诸藩大使。十三年,改封庆王,仍改名潭。十五年,遥领武威郡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二十四年,拜司徒。天宝,兼太原市牧。十一载,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河之南细柳原,仍于启夏门内置庙享焉。
肃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诏追册为奉天皇帝,妃太穆皇后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宫北齐陵,以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为其使。初,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得罪废,令琮养其子,及天宝十一载琮薨,以瑛子李俅为嗣庆王,除秘书监同正员。
齐陵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陪葬者有新平郡王李俨。
参考资料
名人荟萃时邕坊.洛阳日报.2024-03-03
《明皇杂录》·卷上.汉程网.2024-08-03
卷一百六 列传第五十六_旧唐书(後晋)刘昫等_国学导航.国学导航.2021-05-17
旧唐书·列传五十七.国学原典.201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