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攀援状灌木,高可达10m。
形态特征
别名又叫大钩丁、平滑钩藤。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以带钩的茎枝入药。春、秋季采收,除去叶片,切断,晒干。
生长环境
常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及江西省;国外分布于日本。
主要价值
宣,除风热,定惊。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治大人头晕目眩,小儿惊啼驭音炽纵。筋急而缩为,筋缓而弛为,伸缩不已为驭,俗谓之搐是也,客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有刺,类钓钩。藤细多钩者良纯用钩,其功加倍。久煎则无力。
本品始载于《别录》,原名钓藤。《本草经集注》云:“出建平。”《新修本草》曰:“出汉中市(今陕西汉中一带),叶细长,茎间有刺若钓钩者是。”《本草衍义》谓:“钓藤中空,二经不言之。长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省、(湖)北、江南、江西省山中皆有。”《纲目》云:“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以上所言形态特征、产地等均与钩藤属植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