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火德

李火德

李火德(1206-1292年),原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福建宁化县石壁村人,来自陇西县望族,宋朝官员,是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被后世尊为“李姓入闽始祖”。

开禧二年(1206年),李火德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1226年,李火德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到上杭县丰朗村开基,育有三子二女。1232年,李火德中进士,历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江宁县知县、南淮府通判、南安府知府、九江府太守等职,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省节度使。1292年,病逝于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今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终年87岁。李火德的后代遍布海内外,并涌现了许多名人,如明代丞相李崇诚、清代宰相李光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特别行政区实业家李嘉诚等。

李火德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闲居山野之后,仍不忘国家兴盛。他认为“勤而致富,家富而国富”。宋朝丞相文天祥曾为他题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字,后成为李氏家训,意在教育后代不管为官为民,都要廉洁奉公,忠孝仁爱。为纪念李火德,李氏后裔于1836年,在今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宗祠,即闽西上杭李氏宗祠。该祠在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李火德来自陇西县望族,是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隐居归德州(今商丘市地区)的李火德祖父李孟南迁到虔州府石城渡(今江西石城县),后又迁至长汀县宁化石壁。李孟之子李珠(又称保珠)生有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其李火德出生于宋开禧二年(1206年)。

随着南迁到石壁的移民不断增加,李珠觉得石壁“地狭人稠,难以为生”,便让儿子们外迁发展。宋宝庆三年丙戌,李火德与其兄木德客居上杭县,李火德对当地的山川风土极为喜爱,遂定居于胜运里丰朗(今稔田镇丰朗村),并把父亲李珠接到丰朗赡养。1232年,李火德中进士。李珠于宋宝佑三年(1255年)去世,葬在丰朗村榕树坝。

李火德先妣钟氏,钟氏生下二子后逝世。次妣王氏生下文珑、文凤二子,却在战乱中走散。后来李火德续娶伍氏为原配,原配伍氏并未生育。宋咸淳四年(1268年),李火德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知府)之女陈氏,婚后育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为人正直、温厚、诚信,有孝义忠信的品德,不符合道义的财物绝不苟取。他家境殷实,且不吝啬施舍给予,遇到贫困之人,必定再三安慰劝勉,引导其勤俭持家,许多人因他的教导而过上温饱生活。

宋末,李火德与兄木德及妻伍氏正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1836年,李姓后裔为纪念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兴建了闽西上杭李氏宗祠。如今,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向世人讲述着李火德的故事,让其事迹和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主要成就

初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次任江宁区知县,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知府,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省节度使,晋封关内候。

生三子二女,开启李氏火德公系的繁衍昌盛之路。

家族成员

李氏宗祠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他的后代子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历时三年,耗银2万多两。占地5600平方米,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有大厅三栋,客厅25间,住房104间。

闽西上杭李氏宗祠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聚圆楼和方楼为一体,融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不仅是李氏后裔寻根祖的圣地,也是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客家家法制度的建筑艺术,是福建“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艺术瑰宝。

祠谱上的这段记载,说的正是宗祠的三大主要功能。整个聂氏宗祠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3栋大厅,分封各地宗支脉系房号,祭祖时提供给远地裔孙食宿。

步入李氏大宗祠,一座古典式庙堂映入眼帘。正中大门用灰青条石和石板砌成,形如牌坊,一块长方形石板上刻着“恩荣”二字,是爱新觉罗·旻宁皇帝念火德公为人敦厚善良,家族兴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赐的。大门口正中地面上还有一幅用小鹅卵石砌成的八卦图,任何人从八卦图起步,进入大门,必定是左脚先入门槛,令人称奇。

除了正大门,聂氏宗祠还有四座孔门,三方两圆的大门一字排开,有疏通人流的功用也寓意着广纳五洲子孙的含义。祠堂坐落在千亩平川的田园中间,与周边稻田一起,形同一张大网上的“蜘蛛”,故该祠堂被称为“蜘蛛结网”型,寓意着四通八达、联结天下。

迈入正大门,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厅墙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遗墨,以此作为李氏家训,意在教育子孙后代,不管为官为民都要廉洁奉公、忠孝仁爱。

轶事典故

婚事趣闻

李火德的夫人伍氏一直未能生育,他膝下无子。有一天,李火德路过邻居家,惊动了狗,狗狂吠不止。一个凶悍的妇人出来,瞧见李火德后,高声说道:“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岗头那绝后的老头。”李火德听了这话,心中暗自恼怒,回到家中,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连饭都不想吃。妻子伍氏看到他这般模样,便询问缘由。李火德长叹一声,说道:“我一生都在积德行善,为何上天却如此亏待我。”随后将邻居恶语相向之事告诉了伍氏。伍氏听后,沉思了一会儿,突然转怒为喜,好言安慰他:“我听说心怀仁义的人,必定会有后人。我愿意为你娶一位侧室,好延续你的香火。”之后,伍氏求神问卜,所得结果皆是吉兆。

一次路过陈家时被陈家护院的狗狂吠,陈家老太婆出口骂他是“绝代佬”,李火德满心郁闷地回家告诉了妻子伍氏。之后在妻子伍氏的劝解下,他决定纳娶十九岁的官宦之家小姐陈梅山之女为侧室。然而,求婚过程中遭遇了陈家的高额聘礼要求,需排满七桌银两、九桌缎锦。陈母起初索要排满七桌的银两作为聘礼,伍氏巧妙用“漆”桌银两应对,勉强过关。之后陈母为试探李火德精力,用盛有草木灰的便桶测试,见便桶中草木灰显深洞,也认可了这门婚事。可就在一切顺利时,陈大少爷归来,觉得两人年龄差距大,便刁难说要七桌银两、九桌绸缎做聘礼,且次日就得送到。李火德沉着冷静,定亲的日子到了,李家派人将银两、缎锦挑到时陈府,令家人将银子和缎锦分二大圆桌摆设,一边大红漆桌上摆满银子,并把银子将桌脚楔起,另一边圆桌中央放一坛老酒,周围排满缎锦后,请陈夫人过目收下。“七桌”变“漆桌”,“九桌”变“酒桌”,因没有字据,李家的这一着妙琪无可挑剔。言而有信的陈家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婚礼当日,宾客满座,婚后李火德与陈氏夫妻恩爱,伍氏和陈氏相处融洽,陈氏接连生下三男两女,分别是朝文(三一郎)、朝宗(三二郎)、朝美(三三郎)以及桂英、淑英,李火德家族自此开枝散叶,后裔遍布各地。六十三岁梅开二度,在九年内连续生育三子二女,按此算来,李火德至少在七十岁的时候还有生育能力。

螃蟹游湖风水

李火德于1292年8月6日卒后,择于九月丙午日寅时送葬,送柩至丰朗岗时,霎时天空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送葬之人皆停棺避雨。大雨过后,顿时云开见日,送葬队伍回到原处,已不见棺柩,自陷成坟,遂成天葬风水好地,裔孙于此培土成坟立碑为墓。但以后每年碑石都会下陷一字(据说碑每陷一字李姓就会出一位显要),清乾隆五年(1740年),裔孙认为,隔几年要更换碑石,甚麻烦,则用大石板埋在碑下,从此碑石不再陷字。

婚事趣闻

入闽始祖

李火德后裔众多,家族繁衍昌盛,足迹遍布各地。他的传奇经历,特别是神奇的游湖墓葬,经阴阳先生断言子孙外迁才有发展,为后裔向外拓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祖地根基。

第二代后裔便从丰朗村迁至本镇大湖村,随后在永定湖坑、闽南地区平和小溪西山等地开枝散叶,第八代孝梓成为闽南李氏始祖,部分后裔还远渡重洋前往东南亚。同时,其他分支沿汀江抵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或因“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还有回迁江西省湖南省的,形成庞大族群,如今后裔遍布国内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因其“裔孙蕃衍,人才辈出”,李火德影响力远超兄弟,被尊为“稔田李姓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闻名世界。

李火德后裔繁衍迅速,被尊为客家始祖,上杭县也成了祖居地。这一现象很特别,许多族姓不把宁化石壁当祖居地,却认定上杭。后人也未将李火德父亲李珠作为入闽始祖,而是认李火德开基的上杭为祖居地,这是民间历史发展中的自然认定,难以更改,其他李氏分支也不必介怀。

人物评价

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闲居山野之后,仍不忘国家兴盛。他认为“勤而致富,家富而国富”,因此,他老当益壮,勤俭持家,讲求信义,深受乡亲们敬慕。李火德迁居丰朗后育有三子二女。他对子女从不溺爱,管教非常严格,经常告诫子女要勤劳,要尊敬长辈。他在朝廷为官时,忠心报国,廉洁奉公,同时把父母从石壁村接去赡养,一时传为美谈。(历史文化名人与龙岩市评价)

参考资料

李火德:神奇的李氏闽粤大始祖.上杭县人民政府.2024-01-17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新华网.2024-01-17

火德公祖--唐高祖李渊之苗裔.火德公祖--唐高祖李渊之苗裔.2025-01-29

《宋史》全文在线阅读_国学经典_历史春秋网.guoxue.lishichunqiu.com.2021-08-15

福建最大、保存最好的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文物里的福(76).腾讯网.2025-01-29

祠堂尊教化 继世重家风.人民日报.2025-01-31

李火德:神奇的李氏闽粤大始祖.上杭县人民政府.2025-01-31